不招東南亞博士?多所高校迴應!

最近,不少東南亞的博士生們都陷入了後悔中——後悔選擇東南亞讀博。

“某東南沿海省份原則上不要東南亞博士了。”

“普通二本,學院面試通過了,學校卡掉了,原因是馬來西亞的博士。”

找高校教職遭遇一刀切的說法,正在東南亞留學圈裡散播着焦慮。

有媒體採訪了多所高校,學校均表示不介意東南亞博士。與此同時,不少高校圈內人在網絡上表示,引進東南亞博士要卡QS排名。

多所高校迴應:不介意東南亞博士

一位馬來西亞在讀博士,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了自己求職上遭遇的處境:一些高校不再引進東南亞博士。

這位博士分享了某所高校的通知截圖,據稱“自即日起,原則上不引進東南亞、韓國等大學畢業的學科競爭力不強、發展潛力不足的博士,對於當前已在職攻讀東南亞、韓國等大學博士的教師,在取得教育部認證博士學位後,經學校審批同意予以備案,回校不享受安家費、科研啓動費及校聘副教授績效等相關待遇。”

此外,某省屬師範類高校招聘明確寫着:“不考慮東南亞、日韓等國家的博士。”

圖 | 高校招聘:不考慮東南亞博士

該消息是否屬實,《紅星新聞》的記者向以上兩所高校求證,其均表示不會因爲博士畢業的學校而有所歧視,具體要根據提交的資料來判斷。

與此同時,該記者也撥打多所正在招聘博士二本和高職院校人事處電話,工作人員表示不會根據學校來篩選,不會介意東南亞高校,而是根據個人實際情況做決定。

一位北京某知名高校的人事處工作人員迴應記者,招聘和評職稱都沒有排斥東南亞博士,至少現在也沒有明文規定。

圖 | 多所高校表示:不介意東南亞高校

真實的求職焦慮

不知從何時起,“東南亞博士遭遇一刀切”的說法,讓東南亞留學圈焦慮了起來。

圖 | 東南亞博士遭遇一刀切

一位馬來西亞博士分享道,自己曾經和某公立二本的HR交流,對方表示原本是不歧視的,但後來出現了“1800萬引進23名菲律賓博士”事件,省教育廳就全部一刀切了。經過一番妥協,省教育廳最終要求引進的博士必須有QS排名。

圖 | 省教育廳要求引進博士必須有QS排名

這位博士生也曾同廣西某公辦二本的高校老師交流過,該老師表示“如果是東南亞博士回國,主要看論文和qs排名,最好是前500,前1000就看不同專業了,不同專業的影響是巨大的。”

高校招聘人才看畢業院校QS排名的說法,多位網友也在社交媒體上也有提到。

某位網友表示,“我們學校沒說一刀切,只是說定向培養境外的高校只能在前1000的高校。馬來西亞只有前五的公立能讀。”

一位韓國東西大學在讀的設計學博士,曬出了自己的求職拒信:因爲博士在讀高校沒有進入世界前1000名,所以不符合學校的要求。

圖 | 因爲讀博高校不在前1000名,被拒絕

不過是否爲東南亞博士,求職結果最終還是看個人能力和成果。

一位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體育學的博士生提到自己的求職經歷,“基本每個學校在交談中看到我有一些SSCI的文章,所以表示非常歡迎”。最後,他選擇入職成都某一本的高校。

去東南亞讀博的高校老師們

高校教師,也是東南亞讀博的一大羣體。因爲評職稱、行政人員轉教師崗、被學校的鼓勵措施推動,他們選擇讀博。

“到這裡讀博的中國人一半是高校老師。”某從業6年的馬來西亞留學中介表示。

本身在國內就有工作的他們,博士畢業後雖然不愁找不到工作,但可能不會像以前一樣享受到相關的待遇。

一位正在馬利西亞精英大學攻讀博士的重慶某高校老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她表示身邊有大批中國留學生,其中大部分已經在國內有工作,很多人原本是國內二本或高職的教師。

她提到,儘管有人對東南亞博士含金量提出質疑,但就自己來說,未來晉升、評職稱影響不大,可能會在申請科研項目的時候有一些不利影響。

對於高校來說,教師的博士率也至關重要。例如,在高校申請成爲碩士授予單位時,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發布的學位授權審覈申請條件中就規定,博士學位教師比例不能低於25%。申請博士學位授予單位需要達到45%。

所以,一些高校爲了提高教師博士率、推動師資國際化,也會主動組織教師報名參加赴東南亞的博士留學項目。

西部某公辦高校在2023年10月發佈《選派青年骨幹教師 在職攻讀海外合作大學博士的通知》,表示爲“進一步優化師資隊伍結構、提升教師教育科研國際話水平”,將進行泰國大城皇家大學教育管理專業博士免學費獎學金項目的校內選拔推薦。

圖 | 送教師在職攻讀東南亞博士

不過也有一些高校,對東南亞讀博的教師,已經取消了相關的待遇,甚至評職稱也不算 。

“我自費去讀,學校也不批准。韓國、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的全部不認。”

“學校同意在職教師脫產去讀博,但不會給待遇,讀境外別的地區的博士可以直接承諾待遇。”

圖 | 東南亞博士,評職稱不算

重要的是學術能力

高校求職碰壁、取消了原先的人才引進待遇…… 之所以“遭遇一刀切”,或許與東南亞博士生們常被貼上“水”的標籤分不開。

外界對東南亞讀博“水”的印象,大概率來自中介。一些中介打着“包畢業包認證”“兩年就能畢業”的宣傳語,吸引着想要走捷徑的人。

圖 | 某平臺上的中介廣告

試圖走捷徑的人,可能不知道這條捷徑正通往一個坑。不少選擇來東南亞讀博的人,被中介忽悠。

廣東一位民辦高校的教師,承認自己到馬來西亞讀博,就有被中介“誤導”的因素。中介向他介紹,他報名的“寒暑假博士”,平時正常上班,寒暑假上課,不耽誤教職工作。

但直到他入學,才發現學校根本沒有“寒暑假博士”的說法,只存在全職和在職,並且在職渠道一般不對外國人開放。

無論怎樣,遇事“一刀切”的方式,是一種懶政,也有失公平。

對於“東南亞博士遭遇一刀切”的說法,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各個學校有各自相應的判定和依據。

有些學校可能招聘過一些東南亞的博士,在用人過程中發現東南亞博士的學術水平達不到學校的要求,不再招聘東南亞博士。如果缺乏過程性的瞭解,而拒絕招聘東南亞博士,就可能存在“一刀切”情況。

儲朝暉表示,對高校來說,引進人才最重要在於其個人學術能力,要尊重學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