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歐盟CBAM 美國也推清潔競爭法CCA 一次看懂差異!

「清潔競爭法」,簡稱CCA,是2022年由美國參議員及衆議員共同發起的環境貿易政策。 圖/freepik

臺灣首度針對自家碳權制定費用在2024年上路,而國際上則有COP28聚焦「碳稅」、「碳定價」及「碳權認列」等標準協議,不過歐盟早在2023年開始試行「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美國在2024年推出清潔競爭法案(Clean Competition Act,CCA),在與國際接軌前,趁此瞭解何謂CCA與CBAM有何不同!

1、什麼是CCA?爲何美國要推出CCA?

「清潔競爭法」,簡稱CCA,是2022年由美國參議員及衆議員共同發起的環境貿易政策,針對美國境外的碳排大戶製造業者,依碳排放量徵收進口費用的「碳邊境調適機制」,同時藉此帶動美國經濟競爭力。

美國長期以來以較低的碳排放強度製造的商品,因受到生產過程污染程度較高、碳排放強度也高的海外產品削弱競爭力。美國白宮強調,美國的碳排放強度遠低於其他國家約50%,中國反而是美國的3倍多、印度則有4倍。

美國白宮於2023年12月6日發佈的國會新聞,參議員即重申CCA的重要性,倡議此法案能夠提高美國公司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力,透過碳邊境調適,減少導致地球變暖的溫室氣體排放。

目前法案已通過二讀,若於2024年三讀通過施行,估計從2025年~2028年,美國每年碳排放強度將比基準點減少2.5%,到2029年將可下降5%。

2、CCA與CBAM有何差別?

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The 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 美國清潔競爭法案Clean Competition Act CCA

3、要如何計算碳費與節省碳費?

臺灣的碳費費率究竟如何計算,目前草案尚在研議中,環境部長薛富盛日前接受《經濟日報》採訪時曾表示,每噸價格必高於10美元(約新臺幣320元),且未來將漸進式調高,不過實際費率仍尊重費率審議會決定。

4、臺灣產業如何做好減碳工作、節省碳費?

「假設臺灣未來每公噸碳費300元,而歐洲國家爲2000元臺幣,在臺灣先向碳權交易所繳交碳費後,剩下餘額,則另繳向歐洲國家。」長期關注綠色產業的臺科大設計系副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呈曜包裝事業總監許呈涌,以國產捷安特單車產業的出口單車產品爲例,業者須將原物料、製造、運輸、使用與回收五大項目做好盤產,計算出製造出一臺單車的碳足跡總量並申請碳足跡標籤,張貼於每一臺單車上。

換言之,每一臺出口的單車,都將受到美國CCA、或是歐盟CBAM的規範,因此產業針對「原物料、製造、運輸、使用與回收」這五大項目逐一落實減碳工作,不僅能節省碳費,對減少極端氣候的衝擊都會有所助益。

5、臺灣爲什麼要關注?

雖然CCA還未生效,但只要三讀通過就可能隨時執行,且臺灣金管會要求2000多家上市櫃公司,必須在2027年前繳交ESG報告,裡面包含產品碳盤查相關數據,不只是現階段直接影響高耗能的大型出口產業,其相關供應鏈的中小產業加總起來將超過200多萬家,也都會受到影響。

這就表示幾乎全臺灣的廠商,都要做碳足跡的計算。

如果忽略或不做碳盤查,不僅出口國家將針對未做碳盤查業者收取最高稅額,在國內也將失去競爭力,許呈涌說,「也許有些業者認爲CCA或CBAM距離自己還很遠,但連半導體集團中的團膳業者、自助餐廳等食衣住行水電,都必須盤查碳足跡,若要爭取國內上市櫃的訂單,就必須執行。」

2023年底在杜拜舉辦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8,就是聚焦於公平的碳價格制度標準,激勵產業轉向潔淨能源,逐步取消化石燃料補貼,藉由財務與地球健康的權衡,也較能加速降低極端氣候衝擊及對生態環境有益的永續行動,因此臺灣業者都須關注隨時即將上路的CCA。

參考資料:

Take action!加入《倡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