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所云的產值

不知所云的產值圖╱本報資料照片

製造業三種生產統計

紡紗廠棉花1,000元,購買電力200元,向其他企業採購物料300元,將棉花紡成棉紗賣給織布廠售價爲2,000元,這2,000元爲紡紗廠的生產總額,2,000元減中間成本1,500元,得出500元,此即紡紗廠的生產毛額(GDP),循此加總各業即可得出國內生產總額及GDP。

■凱因斯通論第四章指出:「在寫這本書時,有三個令人困惑的觀念阻礙了我的工作進展,第一、選擇適合於整體經濟體系內各種問題數量單位、其次、預期因素在經濟分析中的作用、第三、所得的定義。在我找到它們的解答之前,我無法順暢的表達自己的思想。」

什麼叫產值?有人可能會覺得這是多此一問,不就是衡量一國生產的情況嗎?不過,再往下問,產值的定義是什麼?大概多數人都答不出來了,再不然就是每個人的認知都不一樣。

經濟問題多數人能談上幾句,什麼產值回升了,物價上揚了,景氣熱絡了,大家心領神會略可明白,但真要描述時就得有量尺與定義才行,否則張三講的是消費者物價,李是想的是生產者物價,如何能溝通?

定義不明 恐雞同鴨講

物價、景氣、投資這些數字雖然也常被誤用,但相較之下被誤用的最厲害的當屬「產值」二字,產值很白話,但也很模糊,因爲描述產值的統計不只一種,以製造業爲例,就有生產總額、生產價值及生產毛額(GDP)三種,彼此定義不同、統計範圍也不盡相似,因此數字差距非常大,若我們使用數字時沒有寫清楚,僅一句產值,極易產生混淆。

以2019年的資料而言,我國製造業生產總額19.6兆,生產價值13.2兆,生產毛額5.8兆。生產總額系產出(output)依出廠價格所計算的價值,而生產毛額(GDP)系以生產總額減中間成本而得,這就是爲什麼兩項數字差距如此之大的原因。生產毛額除以生產總額即「附加價值率」,可用以評估一國產業自主的情況,先進國家技術不假他求,附加價值率高,開發中國家產出雖多,但多屬後段加工,因此附加價值率較低。

至於製造業生產價值又是怎麼來的?系經濟部工廠校正調查而得,雖然也是估產出的出廠價值,和生產總額相若,惟統計範圍有所不同,生產價值系工廠校正的數字,而工廠校正只查合法登記的工廠,且不含三角貿易,是以生產價值的數字又比生產總額少了許多,不少人都把這三者稱爲產值,但若不釐清所談的是哪個「產值」,誤會就大了。

近年政府最喜歡談五加二產業的產值,一下子這個產業破兆,一下子那個也破兆,但只顧着宣揚破兆,始終沒有把產值的定義說清楚,到底是生產總額(gross output)破兆?生產價值破兆?還是生產毛額(GDP)破兆?如此混淆的統計,實在有損政府統計公信力

在一片模糊數字下施政

更有甚者,不只破兆的數字說不清楚,沒有破兆的數字一樣是糊塗帳,我們生技業產值到底是多少?2017年6月時任總統陳建仁說2016年生技業營業額約3,000億元,2018年3月行政院說2017年生醫產值近5,000億,2018年5月蔡總統說生技業產值約2,000億元。居然三個版本的數字都不一樣,而且相去甚遠,把這些數字擺在一起看,簡直是不知所云,令人歎爲觀止了。

經濟學家凱因斯在通論一書第四章曾表示:「進行數量分析時,絕不可採用任何模糊的概念,至於有些無法量化的模糊概念也不宜將其量化來分析,否則我們所說的精確將成爲假的精確了。」通論前三章談的是古典經濟學的困境與有效需求論戰歷史,到第四章忽然轉而探討統計,這說明沒有把統計定義釐清,便很難繼續寫下一章,同樣的,執政者如果跳過第四章,在一片模糊的數字下施政,其風險之大當是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