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線‧上-生態很重要,搞太陽能要給水鳥留跑道?

記者日前與太陽能系統業者前往嘉義新塭參訪全臺最大水面型滯洪池發電案場,由於正值候鳥渡冬時期,看到許多鳥類在太陽能板上駐足,相當壯觀。太陽能系統業者也分享在案場建置的過程中,與生態團體、衆多鳥類取得平衡的經驗

永鑫能源自2018年高雄永安滯洪池起,多次完成水面型案場的建置。2020年完工的新塭滯洪池爲當前全臺最大水面型滯洪池案場,在開工前就面臨生態維護與產業發展兩難議題,雖然不是處於國家重要溼地範圍內,卻有保育類小燕鷗棲息繁殖,東方環頸鴴及鳳頭潛鴨等多種水鳥,爲維護珍貴物種,永鑫在開工前即請益鳥類生態專家調整工程進度,並將施工噪音控制在100dB內,藉以減緩對鳥類繁殖育雛的影響。同年冬季,考量候鳥渡冬及生態保育,於2019年11月初起停工至2020年3月底再次復工。

設計此案時,也將水面及所有升壓設備設置面積規劃爲30.4公頃,不超過總水域面積50%,並設置生態浮島,提供生物棲息,增加景觀豐富度,力求達到生態與產業之間的平衡。特別的是,因爲鳳頭潛鴨的腿很短,要「起飛」需要一段助跑距離,因此還特地留下了兩條長長的「跑道」,成爲了這個案場的特色

屋頂型、以及大型地面型接近飽和之後,太陽能業者必須嘗試在各種環境下建造太陽能板,不只搖身一變成爲生態專家,現在政府力推漁電共生,業者還得學習如何養魚。依照漁電共生的審查作業規定,設置光電設施養殖魚塭,必須保持養殖戶過去三年平均產量的七成,業者笑說,除了要深入瞭解漁業之外,還要做好養魚、養蝦的準備,設法漁獲量能夠達標,後續漁貨的產銷管道佈局,也是太陽能系統業者面臨的一大難題

雖然政府大力推動太陽能政策,但部會之間的矛盾使得地面型專案因爲地目變更、出流管制計劃等造成開發期的延長,不僅推動時效放緩,新增安裝量也無法快速成長,爲2025 20GW的目標添上更多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