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檢快篩+治療藥物+疫苗開發 「國家隊」啓動抗疫關鍵3部曲

圖文/鏡週刊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全球情勢升高韓國近日甚至以日增百例的速度倍數成長;臺灣疫情至今控制在有限度傳染,但仍須密切嚴防社區感染進一步擴大,癱瘓國內防疫量能。府院協同民間單位合組的「抗疫國家隊」已成軍,並有初步練兵成果,包括國衛院中研院都成功合成可能有效治療新冠肺炎的藥物「瑞德西韋」。本刊調查,國家隊已鎖定「採檢快篩、治療藥物、預防疫苗」由近到遠的「抗疫3部曲」,要與時間賽跑,一一克服包括採檢量能、藥物有效性及研發速率難題,替防疫長期抗戰預作準備。

防疫情延燒 長期備戰

對抗新冠肺炎可能爆發的大規模傳播,府院一方面視疫情隨時調整管制措施,也已未雨稠繆,啓動感染擴大後的長期備戰策略。由中研院、國衛院及民間公司等多個官民組織分進合擊共組的「抗疫國家隊」,第一階段練兵成果已出爐,不但中研院、國衛院2團隊皆分別合成毫克、公克級藥物「瑞德西韋」(Remdesivir),高端疫苗公司也宣佈與美國國衛院合作開發疫苗,國光生技疫苗小組則力拚今年展開臨牀試驗

本刊調查,官民協力的國家隊,不只展露初步實力,接下來還有與時間賽跑的抗疫3部曲,從「採檢快篩、治療藥物、預防疫苗」,要由近而遠,一一克服包括採檢量能、藥物有效性及研發速率等可能的難題,以因應一旦進入大規模社區感染、甚至疫情「流感化」隨之而來的挑戰。

首先是採檢量能。因應全球疫情趨勢,我國已數度擴大采檢標準;本月17日起,已擴大至不限旅遊地點的入境者,只要是14天內曾出國且有發燒、呼吸道症狀的民衆,經醫師評估後都全面採檢。然而,一旦未來大規模社區感染,檢體數量勢必隨之擴大,抗疫國家隊已鎖定開發快篩工具作爲第一階段的關鍵工作

全力研快篩 提高量能

「目前檢驗並不是隨到隨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監測應變官莊人祥表示,採檢需要有一定等級的實驗室,並非每個醫院都有檢驗技術,全國目前約20多家醫院有技術可進行篩檢,每天約可採檢1300人,每次分析檢體須至少花4小時以上,這還不含運送檢體的往返時間,但目前並非每天都有人需要採驗,量能仍能負荷。

儘管採檢量能尚可應付,但若疫情升高成社區傳播,如何找到快又精確的採檢工具,已成爲抗疫國家隊的工作重點之一。

由中研院攜手學術研究圈籌組的開放科學平臺,已協同國內15個單位加速研發新冠肺炎快速篩檢工具、藥物與疫苗,其中在快篩工具部分,目標是3到6個月產出小規模快篩檢測原型產品。國衛院則正從2003年SARS取得的抗體進行測試,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副所長陳信偉說,一旦抗體經測試可辨認這次的新冠病毒,目標2個月內產出快篩測試的原型工具。

參與研發的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謝世良接受本刊訪問指出,目前疾管署的篩檢方式是採分子檢測,所花的時間、成本都較多,這也是爲何須發展快篩的原因,希望能協助增加採檢量能,但他坦言:「要找到非常好的抗體不容易。」快篩的核心是抗體,就像一部電腦的CPU(中央處理器),若抗體的狀況不好,反而會幫倒忙,目前研究團隊仍在努力中。

17年前的抗SARS專家、前疾管局長蘇益仁也說,快篩的關鍵在於靈敏度跟特異性,又以後者最關鍵,須能有效區分新冠肺炎與SARS、流感甚至是MERS(中東呼吸症候羣冠狀病毒);他舉例,3年前臺中爆發登革熱,當時用韓國、臺灣的快篩試劑測出來的結果卻不一樣,因此若快篩不精準,不但無助疫情控制,反而會成爲干擾。

合成新藥物 尚待測試

其次,從採檢確診後進入治療階段,發展有效的藥物是抗疫國家隊第二個關鍵工作。

本月20日,總統英文赴國家衛生研究院視察時,國衛院長樑賡義宣佈,已成功合成被認爲可能有效治療新冠肺炎的藥物「瑞德西韋」;隔日,由中研院化學所副研究員陳榮傑率領的7人研究團隊也宣佈,他們從藥物「起始物的起始物」開始合成,經短短2周努力,也成功合成百毫克級的瑞德西韋,2團隊所合成的藥物純度都高達97%。沒想到,國衛院24日再宣佈,已成功提升到公克級的合成,讓國內爲之振奮。

不過,這款由美國吉立亞藥廠研發的瑞德西韋,之所以會成爲治療新冠肺炎的熱門用藥,主要是因美國首例確診的個案使用後痊癒,但只有1例正式報告,它到底是不是適合對抗武新冠炎的新藥,仍待更多臨牀試驗。

蘇益仁便直言,目前僅有美國單一案例治癒,尚無法斷定是否真有藥效,加上人體臨牀實驗要有疫情纔可測試,研判病例較多的中國會是測試新藥的關鍵地,只要有20、30例試驗成功,或許就可證明有效。

至2月24日止,共確診30人,其中5人已出院、1人死亡。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扣除尚待診斷的病例後,有肺炎症狀(包括輕度、重度)者約34.61%;若再以症狀的輕、重程度區分,指揮中心監測應變官莊人祥說,無症狀輕症加上輕度肺炎佔逾8成、近9成,重症比例偏低。

與時間賽跑 多頭並進

對此,官民協力的國家隊已多頭並進研發防疫藥物。以中研院爲例,本刊調查,除了初步展現合成藥物成果,研究團隊也嘗試從抗體研發治療藥物,並已從臺灣5個出院病例中,取得其中3名康復者的血液抗體,進一步循基因工程方式,利用細胞培養出大量製造蛋白質,再進行純化後,就會進入臨牀試驗。

抗疫國家隊最後一道考驗,則是與時間賽跑,加快研發快篩、藥物及預防疫苗的進程。

根據各單位估算,中研院雖在短短2周就成功合成毫克級瑞德西韋,但動物測試須花3到4個月,完成所有程序估要1年到1年半之間。國衛院的疫苗開發,部分已展開小型動物測試,預計3至5個月取得動物實驗結果,順利的話半年內可進入臨牀前試驗及臨牀人體試驗,最快1至1年半內推出疫苗。

至於宣佈與美國國衛院(NIH)結盟開發疫苗的高端疫苗公司,目前正進行檢測試劑開發,預計3月進入實驗動物血清中和試驗、實驗動物毒理試驗,盼今年上半年完成動物試驗、下半年啓動人體臨牀試驗;法人估檢測試劑、疫苗將分別於今年第2季、2021年下半年上市;國光生技則力拚今年進入臨牀試驗。

AI演算法 嘗試突圍

「防治武漢肺炎(新冠肺炎,COVID-19)是長期作戰!」爲加速開發各種抗疫工具,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近日號召臺大副校長張上淳、臺灣AI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研商,試圖從人工智慧演算法突破困境。杜奕瑾告訴本刊,AI實驗室從全球已公開的70幾種病毒株資料庫中抓資料演算,第1批選定常見的10幾種藥物並透過模型比對,接下來還會再以臺灣3000多種常見藥進行演算。

根據AI實驗室初步研究,儘管泰國團隊發現治療愛滋病的「洛匹那韋/利托那韋片」(Lopinavir/ritonavir)可能對新冠肺炎有效,美國團隊則拿治療伊波拉病毒的瑞德西韋做研究,但經他們團隊演算,蛋白酶抑制劑「茚地那韋」(Indinavir)可能是比「洛匹那韋/利托那韋片」更好的治療選擇,後續將會與P3級實驗室合作驗證這項預測。

「我們當然希望可以備而不用!」這次參與合成抗原技術供檢驗抗體的中研院植微所特聘研究員吳素幸說,有過去SARS經驗,這次各單位都齊心投入研發各種新藥、疫苗,目的就在練兵,爲未來或下次可能爆發的疫情做準備。謝世良也說,近日初步研究成果讓國人振奮,儘管藥量不多,但最大意義是證明臺灣自己有能力生產,一旦疫情需要用藥,憑我國的研發能力,就有廠商可接手大量生產,不必擔心沒藥物可用。

推生防專法 上書總統

除了因應這次疫情,本刊調查,高端疫苗副董事長兼總經理陳燦堅近日也致函總統蔡英文,建議在法制面師法美國已運作16年的《生物防護專案法案》,推動相關立法,函中指出,美國國會於2004年通過生物防護專案法案,由政府成立特別保留基金,用作平時購買疫苗、藥物、檢測及防護設備,以備發生生物恐怖攻擊時緊急應變,2018年再通過《大流行和所有危害之防範和進階創新法》,擴大適用範圍。

陳燦堅並建議,疫苗是非常偏門且高投資、高風險的生醫科技,法案通過後,建議政府成立跨部會組織擔任最高執行指揮官,執行進度應由國家安全層級列管監督。他表示,臺灣通過類似法案「可能更急迫於美國」,不論臺美、臺日或南進政策上,「疫苗外交」都可扮演傑出角色。

更多鏡週刊報導【全面圍堵四破口1】陳時中坐鎮圍堵社區感染 揭5天拍板3決策內幕【全面圍堵四破口2】比北韓還狂 印尼病毒零檢出有奇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