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訊/一個深圳 打敗臺灣

【文/馬自明、朱致宜】【研究員/呂愛麗

即使下雨依然燠熱難耐,但位於中國深圳蛇口區的創意產業園區南海意庫,短短兩天,還是涌進2萬人潮,擠爆佔地一萬多坪的南海意庫。但讓人意外的是,他們既不是來聽演唱會,也不是來看大明星,他們是來參與一場硬體創新的活動──「創客市集(Maker Faire)」。

「那2天還下大雨,不然參加的人更多,」主辦創客市集的柴火創客空間發言人王英豪指出,兩萬名的遊客是去年同樣活動參與人數的10倍,遠超過他們預期,「在深圳搞硬件(體)創業,是全民運動。」

矽谷跳過臺灣 新創公司訂單涌向深圳

來參加活動的,不只是深圳人,還有爲數不少金髮碧眼外國人。王英豪表示,柴火創客空間成立4年來,每1年都有好幾個外國人,花1千多元人民幣的月費,在柴火租場地,在深圳當地找創業夥伴、找供應鏈。他們大多是來自美國矽谷的年輕創業家

HWtrek創辦人、臺灣創意工場執行長王仁中經常往返臺美之間,他指出,現在深圳市政府甚至直接進駐矽谷的育成中心,在當地接單後再把這些世界上最新、最有創意的訂單,帶回深圳製造。

深圳積極向矽谷的新創公司招手,不可思議的是,有「製造王國」美譽的臺灣,卻竟然在這被業界稱之爲第三波硬體制造革命之中缺席!「臺灣已經消失在矽谷創業者世界地圖上了,」王仁中憂心忡忡地說道,因爲如今矽谷的創業家,都跳過臺灣,去找深圳製造。這無疑是臺灣製造業的一大警訊

其實一直以來,深圳都將臺灣視爲假想敵,不掩飾「超越臺灣」的企圖心。今年最新出爐的《關於深圳市2013年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報告明白指出,深圳發展在一三年已經實現歷史性突破──人均GDP(國內生產毛額)突破2萬美元,達2.2萬美元,「超過臺灣,從此與亞洲四小龍並肩而行。」

視臺灣爲假想敵 人均GDP達二.二萬美元

深圳常住人口不過1千多萬人,約臺灣人口一半,深圳土地面積也不過2千多平方公里,約臺灣平原面積的4分之1不到,說人均GDP超越臺灣,不盡完全合理,但不難看出深圳強烈的競爭野心

不可否認,深圳在過去十多年來,的確展現出迅猛的爆發力。如果把歷年人均GDP拉出來看,深圳從2000年人均GDP只有5千多美元,約臺灣的3分之1,但深圳一路快速成長,13間跳躍3倍不止,但同時期臺灣僅成長四成多,「深圳速度」遠超過「臺灣速度」。

深圳快速超車臺灣,臺灣尤其必須格外注意:因爲深圳和臺灣兩地,就像是照鏡子一般,彼此之間有着高度相似性;因此,深圳本土企業搶下的每一筆訂單,很可能就是臺灣廠商失去的機會。

衆所周知,深圳和臺灣產業都以製造代工業爲主,高度重疊,若以製造爲主的第二類產業來看,深圳和臺灣各約佔GDP比重的4成3、3成6,比率相仿;其次,深圳和臺灣產業主體都以中小企業爲主,深圳平均每一平方公里約有2百家以上的中小企業,密度之高,不但居全中國之冠,甚至比臺灣都高出一籌。

而且,深圳跟臺灣一樣,都是「移民社會」,原居深圳的本地人口不過幾十萬人,其餘數百萬居民都來自中國各省。「因爲深圳大多都是移民過來,離鄉背井,所以他們敢衝敢拚,變化速度也很快,」原先到深圳做傢俱,後來跨入LED產業的深圳臺商協會會長張周源指出,「如果跟不上他們的腳步,一定死得很難看!」但臺灣企業的「狼性」,卻已漸漸磨光

剖析深圳的產業發展歷史,和臺灣一樣多處相似。位在後海灣的深圳,從一個靠海吃飯的小漁村,到成爲中國第1個經濟特區,靠北鄰香港的地利優勢、發展貿易,再到轉型發展製造代工,成爲山寨大城,一度全中國的山寨手機,有七成以上在以深圳爲中心的珠三角組裝和銷售,年產銷量高達五億支。

說來弔詭,深圳能成爲中國山寨重鎮,全球低價製造的代名詞,還得拜臺灣廠商如鴻海聯發科之賜。「常有人半夜在深圳富士康龍華廠的後門口站崗,等着收購鴻海不要的瑕疵品和腳邊料,拿回自己工廠廢物利用,」一名研究硬體制造業十多年資歷的產業分析師笑說,「深圳今天的這羣山寨供應鏈這麼活躍茁壯,老實說,還不都是喝鴻海奶水長大的?」

但如今深圳誕生出華爲、中興和騰訊國際級的大型科技公司,早就不是吳下阿蒙,他們技術日進千里,已有迎頭趕上臺灣的架式。然而,把深圳業者從山寨軍改造成正規軍的操刀者之一,令人驚訝地也不是別人,正是臺灣科技業的親密戰友——英特爾(Intel)......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