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訊/中國內憂勝外患 人民幣繼續看貶

文/羅文

不出意料國際貨幣基金(INF)在10月1日,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SDR),比重爲10.92%,超過英鎊和日圓,成爲僅次於美元和歐元全球第三大儲備貨幣。

雖然,去年11月31日IMF執行理事會後,人民幣「入籃」就已是中國的「囊中物」;但一年來匯率震盪劇烈,特別是去年12月至今年一月上旬,離岸人民幣遭國際空頭突襲,讓中國人民銀行心存警惕,擔心匯率波動讓「入籃」節外生枝,壞了人民幣國際化大計。因此,今年7月中旬,在岸和離岸人民幣雙雙貶破6.7元關口後,人行開始進場干預,6.7也成爲人民幣匯率在入籃前的「馬其諾防線」。

投行預估:人民幣短穩長空 IMF宣佈人民幣正式入籃,讓人行鬆了一口氣,安心去放十一假期。不過,這段時間美國聯準會(Fed)升息預期影響,美元指數飆高,離岸人民幣不斷走弱,長假期間不僅衝破6.7,更一度觸及6.72。

10月10日,中國十一收假後的第一個交易日,已無入籃壓力的人行,開始放手讓人民幣走貶,連續四天大幅下調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10月10日更大貶230基點,衝破6.7「馬奇諾防線」,至13日中間價已降至6.7296,創下六年多來新低點,直到10月14日中間價才止貶回升,但離岸人民幣當天已貶破6.73。累計今年以來(至10月14日收盤),人民幣中間價已貶3%,在岸貶幅更高達3.45%。

對於人民幣後市走勢市場幾乎一面倒看弱,多家投行預估年底在6.8元價位有支撐;但長期來看,意見分歧部分機構看到7.2,甚至有人大膽預測人民幣會貶到7.5。

投行一致看弱人民幣,並非空穴來風。中國人民銀行在去年8月11日宣佈匯率定價機制改革,將每日中間價的定價參考前一日市場收盤價,向市場化邁進;同時也宣示人民幣揮別隨美元波動,轉向參考一籃子貨幣來決定匯率。 人行2015年的新匯改,正好碰上了美元退出量化寬鬆、聯準會進入升息週期之際,非美元貨幣全線走弱,此時改盯一籃子貨幣的人民幣,自然跟着貶值。 但排除美元走強的國際因素,中國本身的經濟問題,更是迫使人民幣不得不「低頭」的深層原因…(本文截自財訊514期,詳全文)

相關報導

中美匯率大和解後的金融新局》繼亞、歐之後 人民幣將直攻美國愛臺金牌股賺很大 不靠中國年賺半個資本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