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訊/最懂自駕車的臺灣人詹景堯:自駕車不會跳躍式的成長

文/郭庭昱

以Alphabet(谷歌公司)爲首的科技巨頭,以及各大傳統車廠紛紛投入自駕車技術。其實,來自臺大機械系、取得柏克萊大學博士詹景堯,30多年來都堅守崗位研究自駕車技術,看盡產業和技術的興衰循環。他目前擔任柏克萊DeepDrive人工智慧自動系統研究中心主任,這裡是自駕車技術的研究重鎮

矽谷一直走在網通技術的最前端,柏克萊又是全美人工智慧排名前3的大學。詹景堯的學術生涯可以說是自駕車技術的發展史,對於技術發展、企業競爭力有第一手的觀察。詹教授目前參與交大人工智能計劃的自動駕駛部分。以下爲《財訊》專訪詹景堯的問答內容

鐘擺效應 時機成熟就有大企業加持

問:30多年前你爲什麼選擇研究自駕車?回溯技術發展的歷程,有哪些觀點可以分享?

答:我在柏克萊拿到博士後,在美國工業界工作幾年,回到柏克萊做先進研究。1995年美國政府推動車輛自動化,學術界、工業界都有參與,我們當時就做到8輛轎車排成一直行,行駛在高速公路,只有第一輛有司機,後面都不需要司機,跟着前進。

當時是以車輛全自動行駛作爲訴求,但科技距離商業化太遙遠,幾年後政府不再資助,研究的方向就轉向比較短期可以實現的技術。10幾年前美國國防部先進技術中心舉辦了自駕車挑戰賽,把風潮帶起來,鐘擺又擺回來,那時,谷歌(編按:此處指母公司Alphabet,以下同)找來卡內基美隆大學,成立Waymo全力投入,也帶動汽車、科技業全力投入。

研究自駕車技術這麼多年,我有幾個觀察,首先是鐘擺效應,我們在20幾年前已經做到level 4的技術,證明技術可行性,但是無法落地」,一般消費者無法接受。政府說要把時間拉近一點,我們的研究回到level 1,等谷歌加入推動後,再朝level 4前進。科技發展也有鐘擺效應,一段時間過了,鐘擺擺過頭蕩回來,等時機成熟又往前推進。

其次是大企業扮演的角色。當某項技術出來,實驗室證明可行後,還要等到像谷歌這樣的企業進來,投入金錢資源,把技術商業化,做到一個程度後,故事纔會成形。此時,汽車業、科技業、創投都會進來,企業經營者的企圖心是很大的動能

最後,在推動無人駕駛車的過程中,又出現優步(UBER)、滴滴這樣的公司,推動大家共乘、共享的觀念,也有幫忙。目前這些公司還在賠錢,因爲司機的成本佔收入的7~8成,如果只經營網路行銷,賺不到錢。企業還要去想如何降低成本,也催生了無人車。簡單講,過去10年共享車的趨勢,也推動了自駕車、無人車的風潮。…(本文節自財訊593期,詳全文)

延伸閱讀:

獨家日本直擊》豐田未來車搶先曝光

這一天…經部前上演的MIT自駕電動小巴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