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執政八年臺股業績分析師說讚 AI大趨勢萬事具備最怕欠這東風

AI大趨勢臺灣想抓住 ?缺電恐是最大挑戰。(路透)

17日是總統蔡英文執政的臺股最後交易日,加權股價指數以2萬1258點收盤,8年來指數漲點超過1萬3千點,加權股價指數與上市公司市值漲幅居亞洲之冠,在全球主要市場中也是名列前茅,分析師認爲,美中貿易戰及COVID-19疫情挑戰,臺灣在經濟及投資政策上的決策沒有失誤,成就臺股的亮眼表現。

分析師指出,投資人在股市裡就是要賺錢,因此撇開 政治來看,臺股這8年來整體架構上就是價量齊揚,締造很多紀錄,例如終於翻越12682這座山頭;臺積電變成護國神山,並延伸出護國羣山;指數終於衝破2萬點整數大關;個股股價還曾看到6000元;同時出現十多檔千金股;重電股翻身;史上首度出現航海王等等。

還有分析師表示,臺股在突破1萬2千點的歷史障礙後,股價持續創高,持續吸引資金進場,價的強勢帶動量能;價的部分可以歸功於國際股市,臺股就是跟着國際股市走,不代表跟臺灣本身有一定的關係,但是在量能的部分,就是自己的努力了。

分析師舉例,當衝減稅等政策可刺激量能,ETF的大量成長對量能也有貢獻,雖然ETF是兩面刃,但近幾年來,散戶投注於ETF的量能,確實是非常大幅度的成長,共同基金的成長也很明顯;持開放態度的政策,對資本市場而言是有好處的,

臺股基本面表現優異,是支撐臺股股價的重要因素,分析師指出,上市櫃公司獲利纔是實力。2016年上市櫃公司獲利1.88兆元,2017年至2019年在1.98至2.19兆元之間,2020年增至2.46兆元,2021年、2022年均突破4兆元,2023年些微下滑至3.79兆元,有如此實績的支持,自然不會虧待股價。

外資機構分析師看臺股,美中貿易戰時,美國推出友岸外包政策,資金撒出中國,蔡政府有掌握到機會,釋出友善政策引回資金,是助漲臺股很重要的因素。

不過,臺股的漲勢,絕大多數是來自臺積電的貢獻,臺股經常上演臺積電一個人的武林,有分析師認爲,這是制度使然,因爲臺股是「加權股價指數」,臺積電是最大權植股,臺積電漲跌對大盤影響就會最大,臺積電市值佔大盤比重31.78%,第二名是鴻海的3.35%,臺積電佔比就是獨一無二的存在,這是機制上的必然。

不過,有分析師認爲這確實是隱憂,臺股資金在產業的分佈上集中度太高,是不得不關注的現象,產業集中度過高不利於分散風險,太偏重科技類產業就像營養不均衡,臺積電到哪裡設廠,哪裡房價物價就瘋漲。

除了產業過度集中隱外,缺電問題則是未來可能面對的硬傷,分析師擔心的是,蔡政策似乎沒有意識到AI大趨勢對於電力的需求到底有多大,連天然氣豐沛也有核電的美國,在盤算其國內電力供應能力後,都已在擔心他們會缺電了,臺灣卻還渾然不擔心電力供應短缺的危機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