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政府的恥度與民衆的健忘度

沸沸揚揚一陣的陳同佳案,因爲陳擔憂成爲政治操作的工具,而決定選後再來臺自首,在這種情況下,該案的關注度逐漸減弱,彷彿沒有發生過一樣,原本因爲荒腔走板的應對而受到衝擊的蔡政府,由此也得以獲得喘息機會,甚至成功逃過此劫。

厚臉皮危機

整個過程反映出一個很有意思的政治現象,那就是臺灣社會的健忘度在不斷加速,愈來愈多爭議事件變成一日新聞,或最多幾日新聞,然後就消失的無影無蹤,而陷入爭議事件中的當事者,只要有足夠的「恥度」,咬牙挺過外界批評,危機自然就會輕鬆解除。

其實不光是陳同佳案的巨大爭議,此前的蔡英文論文門,一度也引起外界關注乃至質疑,但蔡的團隊藉助幾次旁證的機會,與質疑者形成兩軍對壘態勢,最終讓爭議變成各方的自說自話,進而不了了之。

而在更早之前,原本還因爲九合一選舉大敗而陷入低氣壓民進黨,在完全沒有任何反思的情況下,就在年初藉助掀起反中浪潮,輕鬆走出敗選氛圍,重新成爲選民認可的對象,而在九合一選舉中實現高雄逆轉勝政治奇蹟韓國瑜,如今則成了草包代名詞

如果將這些弔詭的現象僅僅歸因爲政客的操作,則難免太過隨意。事實上,政客之所以敢如此肆無忌憚的挑戰政治運作底線民衆本身要負最大責任,尤其是在自由民主社會,選民號稱擁有自主決定權,那麼也就意味着,如果選錯人,選民也該自己承擔選擇錯誤代價,而不應該甩手將責任推給政客的欺騙。

可惜的是,這其實正是臺灣政治生活的日常,當然,這也可能是整個人類社會的日常。這就涉及到民主政治的核心命題,擁有權利的選民,到底有多少能力行使自己的權利?更進一步言,選民爲了行使權利,又付出了多少努力去研究政治、思考政治,乃至影響政治?

顯而易見的是,日常的政治生活中,沒有多少人真的有時間精力認真思考政治,更不會浪費自己的時間去查證種種爭議,結果就是隻能隨波逐流,聽信政客和媒體所有意塑造的種種論述,而既有的政治立場,也在時刻左右着選民的判斷能力

聽任政客帶風向

舉個例子,陳同佳案涉及到香港法律制度,也涉及到臺港過去司法互助的許多潛規則,這些問題原本都是有案可查,法律界也都視爲常識,但對選民來說,卻不見得人人都懂,或者可以說大部分人都不明所以,而大部分人中的大部分人,也不會花時間去一探究竟,因此,只要蔡政府堅持自己沒有髮夾彎,最後再喊一些捍衛主權口號,或者一股腦將責任推給港府,原本就支持蔡政府的人自然就找到可以說服自己的理由,然後將這一問題拋之腦後,自認爲問題已經解決。

可以說,選民自己的健忘與冷感,讓政客有了操作和推卸責任空間,選民的健忘度愈高,政客提高自己恥度的意願膽量相應也就愈高。大陸常言寄希望於臺灣人民」,這句話說對了一半,人民是頭家,頭家轉向支持統一,政客自然很難再有操作空間,但是,人民通常不會主動轉向,特定的政治氛圍一旦形成,他們可能比政客更難改弦更張,這恐怕是大陸必須面對的艱困局面

作者爲《旺報》特約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