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事講堂》聚焦金融創新與監管:防止脫實向虛 爲發展營造良性市場氛圍

近日,由國務院參事室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人民網聯合主辦的《參事講堂》在人民網開講。本期講堂以“金融創新與監管”爲主題,由國務院參事、銀保監會原副主席王兆星主講,原國務院參事、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原委員夏斌主持,中國人民銀行參事室主任、國務院參事室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紀敏,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陳道富中國證監會中證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潘宏勝參加研討

與會專家一致認爲,我國金融監管體系正在與時俱進,不斷完善以適應面臨的新形勢、新變化、新挑戰。在提高金融監管有效性充分性的前提下,還要推進金融創新,讓金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實現金融穩定和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參事講堂》聚焦金融創新與監管。人民網記者 畢磊

與時俱進 不斷完善我國金融監管體制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中明確,要不斷完善現代金融監管體系,構建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

對此,王兆星說:“與時俱進中的‘時’既包括時間空間的變化,形勢與實際情況的變化,也包含大格局、大環境、大趨勢的變化。與時俱進中的‘進’是要根據時間、空間、形勢、環境、趨勢的變化,及時改進和完善我們的監管體制。”

王兆星建議,要讓具有融資功能槓桿效應的金融活動都能得到有效的監管;使新型金融業務納入監管體系,做到有規可依、有據可守,有邊界、有底線;使同質同類金融業務遵循統一的監管要求,防止因金融形態不同、金融部門不同所導致監管的不同,而引發監管套利,擴大風險和不公平競爭。

“金融創新更多的是個體目標,從市場主體追求利潤出發。金融監管創新,更多的是公共目標,是維護市場秩序與公平,在效率和風險之間尋求平衡,二者是互補的關係。”在紀敏看來,相對於金融創新而言,金融監管一般在規則制度上相對滯後一點,但制度暫時缺失不等於不要監管,實踐中兩者需要互相促進、互相完善,是一個動態優化過程

陳道富認爲,科技發展帶來了金融新業態,監管要轉變思路以適應變化。但如果僅是跟在變的後面,監管可能就會陷於被動,需要尋找監管背後不變的東西。

“金融監管實際上要解決的是金融實現功能過程中權利和義務之間可能失配引發系統性風險,引導市場更有序發展。只要注意到這個功能,能夠以不變應萬變,通過適應時代、適應金融市場、適應技術變革來尋找相應的方式。”陳道富說。

王兆星表示,金融監管創新滯後於金融創新,這是客觀存在的。但不能讓金融創新像脫繮野馬一樣野蠻生長,最後釀成金融風險,要在符合大環境的要求下,對金融創新加強全流程監管。

圍繞金融創新監管的重點領域,王兆星認爲,要把公司治理和風險管控的有效性作爲金融監管的重中之重;通過強化數據治理和提升監管科技能力,提高金融監管的有效性;要及時叫停和處置高風險金融機構及其業務,實施嚴格的信息披露和審計監督;在強化微觀審慎監管的同時,實施更加靈活的宏觀審慎管理,防止經濟金融的過熱和泡沫化;要加強對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及金融控股集團的有效監管。

防止脫實向虛 讓金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王兆星認爲,金融脫實向虛、自我膨脹,是導致金融泡沫和金融危機的主要根源,金融嚴重脫實向虛是最大的金融風險。在不同的時期和環境下,金融脫實向虛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但最終都會導致金融風險的集聚和爆發。

談及金融服務脫實向虛背後的原因,潘宏勝表示,有的與我國市場化階段和程度有關係,需要通過持續深化市場化改革來解決;有的與創新和監管之間的不適應和不匹配有關,需要通過監管體制的不斷完善和動態調整來解決。

“房地產這類資產價格屬性較強,如果進行炒作,很容易造成資產泡沫,對於這類脫實向虛,要通過加強市場調控、有效管控泡沫成分來加以解決。而某些脫實向虛其實是僞創新活動,則需要採取零容忍的態度,予以嚴厲打擊,維護市場正常秩序。”潘宏勝說。

王兆星表示,要從體制與法治、宏觀與微觀、政策與監管、激勵與約束上同時發力,形成防止金融脫實向虛的合力。他建議,要把防止金融脫實向虛納入金融機構黨的領導和公司治理的全過程,把支持實體經濟,防止金融資金脫實向虛作爲各項金融宏觀政策出發點落腳點。要把防止金融過熱與泡沫納入到逆週期的金融宏觀審慎管理中,將影子銀行等納入到有效監管。

“我們要根據金融業新的發展情況,認真總結國際金融危機的教訓和我國金融風險攻堅戰的實踐,不斷完善我國的金融監管體系,實現金融穩定和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王兆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