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縣:蘆筍“長出”富民好產業
“咱家蘆筍,不開花、不攢頭、不泡水、不打藥,天然品質看得見……”4月8日,在曹縣華東蘆筍科技服務有限公司直播間,主播手持翠綠鮮嫩的蘆筍,面對鏡頭熱情推介。短短几分鐘,後臺訂單量已突破百單。屏幕另一端,全國消費者正通過這場“雲端盛宴”,感受着“中國蘆筍之鄉”的產業活力。
作爲曹縣蘆筍產業的“領頭羊”,近年來,曹縣華東蘆筍科技服務有限公司通過改良種植和一站式服務等措施,不斷將蘆筍產業做強做大,走出了一條蘆筍全產業鏈滾動發展的產業振興之路。
“當前運營的4個直播間日均播放量超10萬次,日銷1500餘單,春季綠蘆筍產品正在熱銷中。”曹縣華東蘆筍科技服務有限公司電商部負責人劉壯說,而支撐“流量密碼”的是企業深耕20餘省、遠銷6國的硬實力——每年培育1200萬株優質種苗,輻射帶動周邊1000餘戶羣衆標準化種植8萬畝蘆筍,企業年綜合營收突破3000萬元。
在曹縣安蔡樓鎮標準化種植基地,種植戶劉偉正用手機查看企業推送的智能管護方案。他說:“從種苗到技術全包,採收季公司上門收筍,咱只管種好‘金條條’!”
同時,企業還積極引導廣大筍農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探索“蘆筍+金蟬”發展新模式,利用蘆筍龐大的根系及豐富的營養成分,實現地上收蘆筍、地下收金蟬“一種雙收”的效果。
“一畝地的蘆筍,在不影響蘆筍產量和收入的情況下,還能增加8000只到10000只金蟬的收入。地上採蘆筍,地下養金蟬,白蘆筍種植戶一畝地的收入能達到2萬元,如果是綠蘆筍種植戶,採用蘆筍養金蟬這種方式,收入可達3萬元。”曹縣華東蘆筍科技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劉保真說。
立足曹縣“中國蘆筍之鄉”和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優勢,該企業研發推廣覆膜採收、水肥一體化等10餘項新技術,建設標準化生產車間延伸深加工鏈條,打造出了具有較高辨識度的蘆筍特色農業生產模式。
“我們要讓每根蘆筍都成爲富民‘金鑰匙’。”望着一輛輛滿載出口訂單的貨車駛向港口,劉保真堅定地說。
菏澤日報 記者 王振宇 通訊員 蔣賢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