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名劇《北京人》創作80週年,哪版最經典?

今年是曹禺誕辰110週年。80年前,1940年深秋,在四川小城江安,愛戀着契訶夫,愛戀着方瑞的青年曹禺,感受着時代的苦悶,憧憬着時代的未來,開始動筆寫《北京人》:“中秋節,將近正午的光景,在北平曾家舊宅的小花廳裡,一切都還是靜幽幽的,屋內悄無一人,只聽見靠右牆長條案上一座古老的蘇鍾遲緩地邁着‘滴嗒滴嗒’的步子,屋外,主人畜養白鴿成羣地在雲霄盤旋,時而隨着散開一片冷冷的鴿哨響,異常嘹亮悅耳。”

《北京人》第三幕第一景中,愫方和瑞貞有一段對話:

愫方不說吧,瑞貞。你聽,這遠遠吹的是什麼?

曾瑞貞城牆邊上吹的號。

愫方淒涼得很哪!

曾瑞貞嗯,天黑了,過去我一個人坐在屋裡就怕聽這個,聽着就好像活着總是灰慘慘的。

愫方是啊,聽着是淒涼啊!可瑞貞,我現在突然覺得真快樂呀!這心好暖哪!真好像春天來了一樣。活着不就是這個調子麼!我們活着就是這麼一大段淒涼又甜蜜的日子啊!叫你想想忍不住要哭,想想又忍不住要笑啊!

這是全劇最關鍵的一段臺詞,是全劇的“戲核”。1983年9月14日,曹禺同田本相談話時提到:“《北京人》中的號聲,是我在宣化生活中得來的,那時天天聽到號聲,每聽到這種號聲,說是產生一種悲涼感,不是;感傷,也不是;是一種孤獨感。我童年常有這種孤獨感,這種印象是太深太深了,就寫進愫方的感受之中,寫到戲的情境之中。”

1957年北京人藝第一版《北京人》劇照

1957年3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廣播劇團(以下簡稱“廣播劇團”)在北京演出《北京人》,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演出此劇。3個月後,1957年6月15日,曹禺擔任院長的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以下簡稱“北京人藝”)公演《北京人》。北京人藝1957年版的《北京人》演出了48場,而廣播劇團1957年版的《北京人》在1962年和1979年兩次復排,演出場次達到250場。廣播劇團版的《北京人》至今被評論界戲劇界公認爲最成功的演出版本。

北京人藝的《北京人》演不過廣播劇團,令人費解。演員葉子在1957年北京人藝版的《北京人》中飾演曾思懿。據葉子回憶:“《北京人》上演之後,收穫了一片好評。遺憾的是,這齣戲卻不太上座,沒演多少場就停演了。”相比《雷雨》和《日出》,《北京人》是一個難演的戲。但是北京人藝組建的《北京人》劇組演員陣容之強在當時是少有的:葉子飾演曾思懿,舒繡文演愫方,董行佶飾演曾皓,藍天野飾演曾文清呂齊飾演袁任敢。而以排演廣播劇爲主的廣播劇團當時纔剛開始舞臺劇的排演,《北京人》的上演是第一次嘗試。強大演員陣容的北京人藝版《北京人》沒有留得住,而缺乏舞臺演出經驗的廣播劇團版《北京人》卻久演不衰,成爲廣播劇團的“看家戲”。這是什麼原因呢?

演員藍天野在一篇回憶文章中提到了演員的搭配:“這個戲裡有一個人物是特別重要的,就是愫方,我覺得這個角色有點難爲舒繡文大姐……在《北京人》中,可以飾演曾思懿的演員不止一位,如果舒繡文大姐能演,那是會非常精彩的。但是沒有能演愫方的演員。愫方是一個很重要又很難演的人物,但舒繡文大姐還是全力以赴。”

愫方是《北京人》的靈魂,愫方這個人物在舞臺上立住了,戲就成功了一半。廣播劇團的演出,最爲觀衆稱道的就是李曉蘭對愫方形象的塑造。李曉蘭曾經是北京人藝的演員,1956年調至廣播劇團。北京人藝1957年版《北京人》中飾演愫方的演員舒繡文是全國屈指可數的一級演員。即使演員搭配上有缺陷,北京人藝強大演出陣容的《北京人》也不至於演出40多場後就停演了。北京人藝1957年版的《北京人》沒能留得住,關鍵問題不是舒繡文演愫方勉爲其難,而是讓田衝做《北京人》的導演勉爲其難。

“1956年秋,副總導演歐陽山尊要我選擇一個戲,作爲我從導訓畢業的彙報,我想排《肥缺》,但不允,後由劇院提出三個戲要我選,這三個戲是《風雪夜歸人》、《北京人》和《翅膀》,我選擇了《翅膀》。這是蘇聯作家的劇本,又不允,那我已經無選擇的餘地了,只好同意排《北京人》。我記得巴金小說《家》,在曹禺改編的劇本中,覺新有一句臺詞,‘凡事勉強就不好。’我的心情在當時很像覺新,‘我得到的不是我要的,我要的不是我得到的。’”這段文字摘自田衝的“自述”。幾十萬字的“自述”,其中只有幾百字是關於《北京人》的。

田衝是北京人藝傑出的表演藝術家,表演十分有激情。1957年的《北京人》是田衝在北京人藝執導的第一個戲,但它不合田衝的胃口,田衝坦言,在曹禺的作品中,總有一個他不喜歡或不理解的角色:“在《北京人》中看到袁任敢時,先就感到格格不入,更不用說那北京猿人了。”田衝不願意導演《北京人》,而且演員搭配都是劇院指派,他說了不算,所以,“排得不順利。”讓田衝執導《北京人》勉爲其難,讓舒繡文演愫方勉爲其難,這是北京人藝1957年版的《北京人》沒能保留下來的主要原因。

1957年6月,總理觀看了北京人藝的《北京人》演出,到後臺與演員們交談。廣播劇團的《北京人》,周總理看過不止一次。黃偉康在《記周總理對〈北京人〉的關懷》一文中,講述1957年和1962年周總理兩次觀看廣播劇團演出《北京人》的點滴情況:“一九五七年初,新成立的中央廣播電視實驗劇團把曹禺的名著《北京人》搬上了舞臺。四月二十一日,劇團正在兒藝劇場演出,演到三幕的當中,周總理來到劇場,悄悄地坐在了普通的觀衆席上。演出結束後,總理來到了後臺,大夥兒一擁而上,爭着和總理握手。總理詳細詢問了劇團和演出的一些情況。當他聽說全團總共三十人而且在建團階段就排演了《北京人》時,立即親切地鼓勵說:很好,成事不在人多。”

成事不在人多。廣播劇團的《北京人》轟動京城,久演不衰,導演蔡驤功不可沒。蔡驤畢業於國立戲劇專科學校,是曹禺的學生,極愛《北京人》:“一九五六年夏,當我終於得到排演機會,興致勃勃地去向曹禺師請求同意時,他卻勸我放棄這個打算。他說:《北京人》是‘關門戲’……但我仍堅持要排,他只好同意。”(蔡驤:《〈北京人〉導演雜記》)

蔡驤從《北京人》的劇本中聞到了契訶夫的味道,聞到了抒情詩的氣息:“如果說《北京人》是詩,那麼這首詩的靈魂是愫方。”蔡驤導演的《北京人》,受到觀衆的喜愛。曹禺看了廣播劇團的演出後,寫信說:“你們的演出,使我回憶起寫戲的年代。那時我30多歲……我的一個不太好的劇本,被你們演得這樣成功,非常感謝!”

1987年,北京人藝重排《北京人》,導演夏淳,主要演員有王姬馮遠征羅歷歌、張瞳、馬星耀。作爲北京人藝演出史上的第二版《北京人》,這次排練,導演夏淳改變了過去演出該劇時用階級分析的方法劃分“好人”和“壞人”,改變了歷來將愫方和曾文清的關係作爲重點的處理方法,以全新視角解讀角色性格的複雜性,將曾瑞貞推到主要角色的位置,突出了她的叛逆性格。1990年,導演夏淳調整演員陣容再次重排《北京人》。這兩版《北京人》,在當時話劇十分不景氣的情況下,演出場次不是很多,但夏淳對這兩版《北京人》在迴歸曹禺的道路上所做出的探索,卻是非常值得稱道的。(楊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