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闖入者,里程碑式的2020 “打臉”一代

2015年,CBA選秀元年,來自西北工業大學方君磊被重慶翱龍(今北控男籃前身)選中,成爲初代狀元,也是那一年選秀的“獨苗”。2分1助攻出場1次,是他留在CBA聯賽的全部數據

5年之後的2020年,被選中的球員人數增至16人,2020-2021賽季僅過三輪,他們當中就已經有10人在數據上超越了方君磊,有的甚至打出了未來本土核心的風采。“2020黃金一代”的說法開始得到廣泛認同。

從2020年選秀的情形來看,參選球員基本分爲以下幾大類:大學生球員、CBA青訓球員、NBL球員、港澳臺球員。

被選中的19人當中,以大學生球員爲最多,達到13人,其中11人來自CUBA,2人來自NCAA。不難看出,大學生球員(主要是CUBA球員)已經成爲CBA選秀的基本盤,如果說姚明希望首輪高順位的球隊不再用棄權迴應選秀大會,那最大的指望還是存在於校園。而從今年的情形來看,這條路走通的可能性正在不斷提高。

2017年,姚明履新CBA公司董事長之後的第一次選秀大會,50人報名,僅11人中選,知名媒體人蘇羣發出了“尷尬何時了”的喟嘆。在當時,大學生球員進入CBA的通道搭建好了,卻沒幾個人能走得成,大面積棄權的辣眼情形成了選秀大會的現實,很多圈內人一邊感嘆選秀球員能力不足,一遍腹誹姚明多此一舉

所以,蘇羣所說的“尷尬”,不僅僅是CBA公司的尷尬,更是大學生球員的尷尬。東施效顰,是彼時坊間提及CBA選秀時最常用的詞彙之一。與動輒選中建隊基石的NBA選秀相比,CBA選秀的確是慘淡了許多,大多數大學生球員不溫不火、時隱時現的發揮,也在加固着那道想象出來的壁壘。

“size小,年齡大,沒潛力,對抗差”,是多年來形成的大學生球員的刻板印象。球迷們既希望選秀成爲可靠的人才輸送渠道,又對選秀球員的前景滿腹狐疑,這種矛盾的心態在社交平臺上並不鮮見。

直到2020屆新秀集體發力,局面纔開始發生逆轉。然而即便是被球迷稱爲“黃金一代”的他們,在進入CBA前,大多也都是帶着“原罪”的:

區俊炫胳膊太短,身高有“水分”;林庭謙太瘦,對抗和防守都是問題朱鬆瑋實際身高全靠脖子,上對抗打不了四;鄭祺龍CUBA都打不明白,無非就是個關係戶;張寧球星打法,在CBA根本沒有足夠球權;焦恩格爾太慢,在綜藝節目中尚且稀鬆平常,何況是在CBA;楊皓喆太矮、太鐵,在北體大都算不上核心,不過一介網紅罷了……唯一被廣泛認可的是祝銘震,因爲他不佔球權,身體強壯,擅長防守,是“典型”的CBA需要的工兵型球員。

然而當初他們被“黑”得多用力,後來打質疑者的臉打得就有多狠。

最先發起“反擊”的是被黑得最慘的張寧,季前賽對陣北控,他三分球5中5,突破之後的拋投、摘下前場籃板之後的勾手也是信手拈來,全場僅用18分鐘就轟下22分。網友調侃:“這個8號就是原帥吧?真準。”常規賽開始之後,他則以防守立身,擠進了輪換陣容,非但沒有出現“不防守”的問題,反倒成了防守尖兵。

接下來是前兩輪分別砍下20分、18分的鄭祺龍,首秀便獻出4記暴扣,單臂劈扣、雙手掛扣,算是讓球迷們初步見識了CUBA頂級的身體天賦。天賦之外,單打的能力,跑位的意識也叫人眼前一亮。“龍哥,我錯了。”球迷們紛紛排隊道歉,甚至給出了“龍王”的尊稱。而他只是淡淡地表示:龍王不敢當,我還是很願意做一隻不斷努力的“爭氣”龍。

然後是“汕大杜蘭特”朱鬆瑋,他在賽場上揚長避短,進攻端打得有聲有色,第3輪對陣家鄉球隊上海,三分球8中4,單場轟下20分,技驚四座。第4輪面對強大的浙江男籃,三分球5中3,拿下17分,出場時間高達38分鐘,儼然已經是四川男籃鋒線上最鋒利的一把刀。儘管如此,他還是謙虛地對筆者說:“來到這兒你就得先去防守,場上就要拼每時每刻。所以說進攻我不用太去擔心,但是在防守端還是得去鑽研,因爲我防守確實不好。”

樂透秀裡出場最晚的、已經被許多球迷判了“死刑”的焦恩格爾,也在對陣山東的比賽裡,在18分鐘內繳出了11分8籃板(含4個前場板)的合格答卷,要知道,與他直接對位的可是焦海龍跟“小鯊魚”陶漢林。他慢不假,但慢有慢的生存之道——沒有誰是完美戰士,他的防守、意識、位置感、拼勁,都是他在CBA立足的基礎。

即便是首輪秀裡最不被看好的楊皓喆,也有6投4中單場9分的表現,至少證明了自己能在CBA夠上一個輪換的席位。

需要指出的是,“黃金一代”的出現與兩個外部因素有很大關係,一是受“新冠”疫情影響,外援無法入境,本土球員的機會相應增多;場次增多,賽季拉長,球隊可能也在有意避免“死用”本土主力,從而又多出一些機會……

客觀來說,這些都是對本屆新秀髮揮的利好。當外援迴歸,他們能夠保持這種表現的可能性有多大?目前尚不可知。

但這波打臉的熱潮,至少證明了大學生球員與CBA之間,似乎並不存在不可跨越的水平鴻溝,而新秀球員出色的發揮,也讓姚明近年來力推選秀制度體現了他的價值

而這裡要提兩個去年的二輪秀——何思雨和王睿澤。按照以往的經驗,沒人會指望二輪秀能給球隊做出多大的貢獻,但是從他們開始,選秀大會等於走過場的認知逐漸被顛覆,他們讓外界開始重新審視CUBA球員的價值。

上賽季複賽之後,何思雨場均上場時間從之前的11.2分鐘飆升至33.8分鐘,而且從複賽首場就得到了從未有過的35.7分鐘的出場時間,場均得分相應地從3.2分躥至15.3分,足見主教練劉鐵對他的器重。再看王睿澤,他複賽之前合計出場1.7分鐘,全部數據僅1個犯規,而複賽之後場均上場19.0分鐘,得到6.9分3.7籃板,已經是青島鋒線上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是何思雨和王睿澤在漫長的5個多月休賽期裡脫胎換骨了?顯然不可能。他們得到重用與外援無法入境有關,但這絕不是首要原因。其實很簡單,他們的能力得到了重視,並獲得了與之相稱的機會。僅此而已。

大學生球員作爲CBA的闖入者和外來戶,勢必要面臨一個融合、適應的過程,這個過程不是說要將能力從大學生級別提高至CBA級別,而是要讓教練看到自己的能力並給予信任。許多選秀球員走不完——甚至還沒進入——這個過程就被放棄,或面臨着教練的更迭,又要進入新一輪的融合、適應。

筆者問過何思雨、朱鬆瑋和焦恩格爾剛進隊時的情形,他們均表示,內心是忐忑不安的,但實際訓練感覺與隊友差距並不是很大,對教練意圖的領會、體能也完全不是問題。王睿澤從腳骨折的傷勢中恢復過來之後,也迅速跟上了球隊的節奏,在2019-2020賽季CBDL聯賽的12場比賽中,場均貢獻18.3分6.6籃板2.2助攻2.4搶斷,是隊內得分王

每一名球員都有短板,但不要忘了,那些能在大學賽場縱橫殺伐的各隊核心,也必然有他們的不可替代之處。過分強調短板而忽視了其優點,是不可取的。

大學強隊的訓練模式基本是這樣的,寒暑假集訓一天兩練,CUBA賽季臨近時開始一天兩練,其他時間一天一練,而有的球隊甚至是無條件一天兩練,訓練強度甚至超過職業隊,說他們是“準職業隊”毫不爲過。

以朱鬆瑋所在的汕頭大學爲例,上午力量,下午對抗,每天的總訓練時長超過5小時。比賽數量和質量也有保障,除了CUBA基層賽、分區賽、全國賽,還可以參加一些高水平的邀請賽、友誼賽,甚至有機會同國外的球隊過招,每年參加正規五對五比賽的體量在30-40場左右。學校的資金投入也非常大。

可以說,這些大學強隊的核心球員在進入CBA之後,並不存在“代差”,也不存在無法適應對抗的情況,中南大學“大蛇”黎璋霖能在CBA準球星雲集的國奧隊砍下26分便是明證。

“我是一個二輪秀,覺得能到這個球隊就已經很不容易了,因爲感覺CBA聯賽這個平臺比較高。當時就想自己能混個板凳坐一坐就行了,最起碼能報上名。跟隊友差距肯定是有的,但是相對來說還好,因爲我打球年限也比較長了,來了以後適應也挺快的。當然有的時候意識也會出現問題,好在教練給的機會挺多的。”何思雨告訴筆者。

天津隊主教練劉鐵之所以敢給何思雨機會,是因爲看到了他能力和勤奮。天津男籃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筆者,從大年初二(1月21日)集訓到6月20日複賽,長達5個月的封閉集訓期,何思雨是練得最苦的球員之一,也是爲數不多沒有缺席過任何一堂訓練課(編者:其實因爲考試缺席過一上午)的球員之一。

朱鬆瑋在談到自己與同齡人的差距時說:“剛進隊的時候,(差距)其實也不是很大,因爲我之前在大學裡跟國外的也有對抗,就是身體對抗方面有一些差別,其他都還可以跟得上。”

那麼,2020一代球員與那些銷聲匿跡或者舉步維艱的選秀前輩們相比,真的有“代差”嗎?其實未必,筆者採訪的幾個表現不錯的CUBA球員均坦言,跟選秀前輩們相比,能力的提升即便存在,也不大,關鍵在於機會的多少,以及對機會的把握能力。

“沒有說是我們比前面這麼多屆能力高很多,我覺得都差不多,只要能被選上,就證明你不是很差。球隊需不需要你,或者你能不能融入到球隊裡來,這很重要。我們隊今年前鋒確實也少,所以我機會能多一些(編者:他本賽季有單場26分的表現)。上賽季我們也去塞爾維亞拉練,打了一些比賽,我打得也還挺好,教練就慢慢會對你有些信任了,然後纔給你上場機會。”王睿澤說。

朱鬆瑋則表示:“我覺得這是一個機遇的問題,也得看每個人把握機遇的能力。我覺得我其實是一個碰到了一個好的教練,如果換成一個比較嚴苛的、脾氣不太好的教練的話,我覺得我應該會在板凳上坐挺久。而我犯了這麼多錯誤,我的教練也給我這個機會,我覺得這是比較難(遇到)的。我覺得(大學生球員的未來)是會越來越好,因爲我相信從CUBA出來的沒有一個是差的。”

一位不願具名的大學生選秀球員告訴筆者:“我覺得現在CBA更重視選秀了,我們那時候球隊都不重視大學生球員,如果我們那時候換成現在的話,你可以想象一下。我們現在年齡也越來越大了,沒有資本了,我們是‘炮灰’,哈哈,只能說沒有趕上好時候。有時候不是能力的問題,環境、機遇也很重要。”

選秀球員受重視的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客觀原因,是網絡和自媒體的發達,許多球員在進入CBA之前已經名聲在外。如果你想了解一個大學生球員,網上會有大把的信息供你閱覽,視頻、圖片、文字,應有盡有。球隊管理層和教練組,自然會對球員有一個更準確的判斷。

正是有了一代代大學生球員前赴後繼地付出,才最終帶來了收穫的2020年。失敗和挫折,自有其價值。隨着校園籃球比賽訓練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各年齡段的佼佼者選擇將天賦帶往校園,而不是向之前那樣進入青訓梯隊

比如擁有石奎、偰李永煒、張陳治鋒等人的高中頂級強隊清華附中,他們已經有了壓過CBA頂級青訓梯隊的實力。清華大學在2019年YCBA-CUBA對抗賽中險勝新疆青年隊奪冠,也說明了CUBA頂級強隊的實力。要知道,在2005-2008四屆YCBA-CUBA對抗賽中,僅“四連冠”時期的巔峰華僑大學能在青訓豪門的夾擊下獲得一次冠軍。CBA星銳挑戰賽,大學生隊擊敗星銳隊,也能說明一定的問題。

種種跡象表明,頂尖的大學生球員在CBA非爭冠隊打進常規輪換陣容,是沒有任何問題的,關鍵看教練給不給機會。而隨着大學賽場積累的天賦越來越多,訓練水平、比賽水平越來越高,出現真正國手級別球員的日子,可能不遠了。

而且CBA賽場的確也有球隊開始以選秀球員爲班底建隊,典型的有同曦和廣州。前者本賽季註冊的22名本土球員當中,有9人來自選秀;後者註冊的16名本土球員當中,有8人來自選秀——這還不包括畢業於中國民航大學的賈明儒,本土球員得分榜前四位,皆是選秀球員,分別是15.3分的陳盈駿、11.3分的郭凱、9.7分的祝銘震、9.7分的田宇恆。

如果越來越多選秀球員能夠扮演“鮎魚”的角色,或許就能攪動CBA的一池春水,原先就在池子裡的“魚”,相應也能遊得更加歡實一些。人才源源不斷入池,後浪催逼前浪,人人奮勇爭先,國籃復興也便能夠跨越一大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