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出B肝病毒但無症狀別掉輕心 醫警告:近4成變肝癌

測出B肝病毒但無症狀 別掉輕心!醫警告:近4成機率變肝癌。(示意圖/Shutterstock)

在過去,肝病是臺灣的國病,許多名人都因爲肝病而失去生命,但在政府以及民衆共同的努力之下,自1986年開始施行新生兒接種B肝疫苗之後,臺灣的整體B肝盛行率已經大幅度的下降至5-10﹪,而且因慢性肝病導致的肝癌和死亡,也皆有明顯的下降趨勢。

●B型肝炎病程分爲4個階段

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主任楊懷壹指出,B型肝炎的自然病程分爲4個階段,分別爲病毒量相當高的免疫耐受期、病毒量仍高但持續下降的免疫清除期,以及病毒量低但可能有肝纖維化情形的不活動帶原期,最後一個階段是病毒量偏高的且肝臟中度至重度發炎的病毒再活化期。

B肝病毒是一種DNA病毒,當進入人體肝臟細胞且長時間停留,進而導致慢性B型肝炎。對於B肝帶原者來說,若是沒有透過適當的治療和追蹤,肝臟仍可能出現發炎、纖維化以及壞死的情況,且根據研究顯示,慢性B肝患者一生當中,有25-40%的機率會演變爲肝硬化,甚至是肝癌。

因此,及早治療讓病毒能夠儘量清零,不要讓病程進展至肝硬化、肝癌,甚至走向死亡這一步,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治療B型肝炎新觀念:及早治療免惡化

過去對於B型肝炎的治療認爲,若是患者的肝發炎指數症長或是僅僅輕微異常,還沒有走到肝硬化的程度時,及便病毒量很高,也不一定要接受治療,僅需定期追蹤即可。

B型肝炎的抗病毒藥物治療,通常都是在肝發炎、有肝臟疾病或肝纖維化、肝硬化、容易B型肝炎急性發作或容易導致肝癌的危險因子時,纔會開始使用。

不過,近來的研究卻發現,雖然B型肝炎病毒活躍時,人體不一定會出現明顯的症況,感染B肝病毒後導致肝細胞癌化的過程,其實在免疫耐受期就已經開始了,病毒DNA量越多,進展爲肝癌的機率就會高;即使是一些針對不活動帶原者的研究也顯示,及早治療對於阻止病情的進展是有幫助的。

所以楊懷壹建議,只要確診爲B型肝炎,都應該要及早評估和治療,纔不會讓及病程度惡化甚至死亡。

●擴大治療中低風險族羣及提高篩檢,未來努力的方向

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建仁表示,一直以來B肝病毒是臺灣很重要的公衛課題,雖然在1986年開始疫苗接種劑化來因應這個課題,之後又於2003年開始全國抗病毒藥物的治療計劃,但目前的抗病毒藥物僅提供給特定的慢性感染病患者,而且有用藥時間的限制。

於此,陳建仁與多家醫院的研究團隊,開始探討擴大目前置或健保規範對於疾病和經濟負擔的影響。

研究結果發現,如果可以放寬所有B肝病毒的治療條件,在外來的15年均可防範許多新生代償不全的肝硬化、肝癌和相關的死亡案例。再加上若能提高診斷率至90﹪以及有70﹪符合治療條件的患者接受治療,也可以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簡單來說,擴大治療中低風險的族羣以及提高篩檢和治療的比例,是未來可以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