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教融合  校企合作

新加坡工藝教育學院學生在航空引擎維修課上學習實操。  新加坡工藝教育局供圖

德國比蒂希海姆―比辛根職業學校的“學習工廠4.0”教室,學生們體驗汽車製造課程。  比蒂希海姆―比辛根職業學校供圖

中老鐵路運營期招聘的首批老撾籍學員參加第一期鐵路專業培訓。  新華社發

意大利蒂託・阿塞博職業學校學生進行接待服務實習。  資料圖片

企業和市場需求相對接,着眼於產業數字升級趨勢,許多國家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方式,建立起各具特色、適合本國發展的職業教育模式,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爲青年人搭建了實現人生價值的廣闊平臺

德國――

“學習工廠4.0”面向工業數字化升級

本報記者 李 強

在德國巴登―符騰堡州(以下簡稱“巴符州”)的比蒂希海姆―比辛根職業學校,“學習工廠4.0”已經成爲該校職業教育的明星模式,包括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在內的多位德國政要,以及知名企業人士都曾蒞臨參觀

“學習工廠4.0”的課程,與一般課堂教學大爲不同。220平方米的教室,實際是一個模擬數字化車間,教師則是來自生產一線的機電一體化工程師。課程從理論教學開始,主要講授工業4.0相關知識。學生圍坐在工程師身邊,邊聽講邊通過平板電腦查看教材和案例。在他們身後,是電腦編程操作檯、雲數據服務器、數控機牀、工業機器人等工業4.0的基礎設備,供學生深入體驗實操過程。

實操環節以德國汽車行業前沿的“柔性定製化生產”爲主要內容。學生先以消費者身份根據個人喜好在電腦上選擇車型、顏色、交貨時間等,相關數據通過工業雲系統傳輸到生產線。學生隨即轉換爲工程師角色,發出編程指令,利用工業機器人根據客戶需求自動抓取原材料,並完成加工、檢測等流程,最終制造出一輛汽車模型。

“這是一個真正的學習工廠,學生使用筆記本電腦控制整個生產線,真是令人印象深刻!如果這些新的教學方式在全德國成爲現實,那麼我將不必擔心職業教育的未來!”施泰因邁爾在參觀後如是說。

“學習工廠4.0”這樣的場景,此前大多出現在漢諾威工業博覽會的展臺上。隨着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材製造等工業4.0技術成爲德國工業新戰略,製造業需要更多掌握數字技術的素質人才,“職業教育4.0”的概念應運而生,提供展示數字化網絡生產流程的學習場所,也成爲德國職業教育的新課題。2016年,德國聯邦政府推出“數字化教育世界2030”戰略,其中職業教育數字化被確定爲重點發展方向。爲此,德國相繼推出“數字化勞動背景下專業人才資格與能力”“跨企業職業教育中心數字化”“職業教育的數字化學習”等項目計劃,推動德國職業教育數字化進程,取得顯著成效。

“在自動化生產領域,錯誤和停工會帶來巨大風險。職業教育的架構也要適應工業發展形勢的變化,組織更多有針對性的專業培訓,例如運用虛擬環境,在設計生產設備的早期階段就進行相關職業技能學習。”德國聯邦職業教育與培訓學院副院長萊因霍爾德・魏斯說。

“學習工廠4.0”正是這一背景下的產物,這種將智能製造生產線搬進職業院校的教學新模式,爲培養工業4.0所需人才提供了專業實踐學習場所。整個教學過程充滿趣味,學生可以通過實操體驗,直觀瞭解實際的工業標準與操控流程,進而瞭解工業4.0,爲日後進入企業從事相關工作奠定基礎。

在德國職業教育體系中,學校和企業共同承擔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是一大亮點。學生一部分時間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剩餘時間在企業實習。通過“課堂教學+生產實踐”的方式,實現從教育到就業的無縫對接。

比蒂希海姆―比辛根職業學校所在的巴符州,是德國經濟最發達的工業州之一,在汽車製造、機械設備製造等領域優勢明顯,不但擁有戴姆勒、保時捷、博世等世界著名企業,還有大量雖不爲人熟知但在細分領域佔據領先地位的“隱形冠軍”企業。

“學習工廠4.0”也得到了這些企業的大力支持。以前述汽車“柔性定製化生產”爲例,相關設備分別來自德國帝目集團(汽車裝配和測試系統供應商)、通快集團(工業機牀、激光和電子技術生產商)、杜爾集團(汽車塗裝和總裝生產線供應商)等,總投資超過100萬歐元。這些企業與職業學校合作多年,大量員工都通過“雙元制”教育模式培養輸送。

目前,巴符州已建成16個類似的“學習工廠”,巴符州政府爲此投入680萬歐元,並計劃再投資480萬歐元新建21家“學習工廠”,有超過250家本地企業願意投資支持“學習工廠”的建設與發展。

意大利――

學校教育與職業實踐相輔相成

本報記者 葉 琦

22歲的曼努埃萊・拉・羅卡是意大利佩斯卡拉市一家四星級賓館的營銷經理。今年初剛從當地蒂託・阿塞博職業學校旅遊系畢業的她,爲自己能得到一份正式工作感到慶幸。“很多像我一樣的年輕人會在初中畢業後選擇進入職業學校學習。現在我的同學大多進入旅遊公司、酒店和餐飲業工作,也有人申請繼續就讀公立大學。”羅卡說。

“我們的課堂分佈在各個旅館、酒店。經過在校期間的實踐培訓,現在所有工作流程對我來說已經相當熟悉。”羅卡介紹,從三年級開始,班級所有同學被分爲4組,第一組在學校接待處值班,負責來客登記、問詢、引路、預訂飯店和機票等;第二組在校內酒吧服務;第三組在市內酒店的廚房實習,由專業廚師指導基礎烹飪技巧;第四組在附近賓館酒店培訓服務技能。一段時間之後,各組學員會輪換培訓崗位

爲了讓學生儘快適應崗位需求,意大利職業教育注重通過創設真實的工作環境,讓學生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培養實操能力和專業技能。職業院校一般學制爲5年,學生在前兩年系統學習基礎課程,第三年開始進行實踐鍛鍊,第四、第五年進行更高層次的專業培訓,五年級結束時參加全國統一考試,通過者可以獲得畢業證書。

“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發展的生命線。”意大利教育和大學研究部辦公室負責人斯特凡諾・韋薩里說。在意大利,職業技術學校十分重視與企業的合作,企業往往是職業院校課程的設計者、傳授者、經費提供者、培訓成果鑑定者和人才僱用者。意大利職業院校與當地大部分用人企業都建立了良好聯繫,並在校企合作中明確雙方各自的責任。比如,拉齊奧的很多職業學校和企業就學習內容和學生特點展開磋商,共同爲學生量身定製個性化培訓計劃,做到因材施教。

韋薩里表示,校企合作是一種共贏模式。學生在實踐中不僅能提前學習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也可以充分體驗企業文化和價值觀,培育職業操守和工作責任感,進而獲得進入勞動力市場的重要素質和技能,更好適應企業用人需求。同時,這種合作可以有效縮短畢業生校園走上工作崗位的過渡時間,實現對口培養和人才輸送,企業也因此受益,因而抱着極大熱情投入與職業院校的合作。

作爲校企合作的一種方式,意大利一些職業院校還與企業或經驗豐富的工匠合作,採取學徒制教育。早在2004年,意大利政府就啓動高等學徒制項目,並在2011年通過《學徒制統一法案》,規定需以書面合同的形式確立企業與學徒的僱用關係,通過學校教學和崗位培訓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幫助青年人順利進入勞動力市場。爲吸引更多年輕人,有的職業院校還將高等教育學位引入學徒制。以克雷蒙納提琴製作學校爲例,該學校採取理論知識與制琴工藝相結合的課程設計,聘請當地制琴工藝大師傳授制琴技藝,併爲畢業生頒發學士直至博士學位。

“在意大利,職業教育不僅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注重企業文化薰陶。”意大利教育家馬利茲亞說,“學校教育重在培養學生的‘知’,企業培訓重在塑造學生的‘行’,二者相輔相成。”

新加坡――

企業參與學校課程設置

本報記者 劉 慧

27歲的新加坡小夥黃星元經營着兩家理髮店,每月收入約2萬新元(1新元約合4.8元人民幣)。中學時的他學習成績一般,但在手工和創意方面卻很有天賦。中學畢業後,他選擇到新加坡工藝教育學院(以下簡稱“工教院”)學習美髮設計。工教院把實境教學和課堂教學結合起來,學生們在這裡一邊接受系統的理論學習,一邊通過訓練和實習增加實踐經驗。在職業學校學習期間,黃星元多次代表新加坡到國外參加技能比賽並拔得頭籌。這些爲他日後創業打下了牢固基礎。

工教院成立於1992年,是新加坡重要的公立職業教育機構。近30年來,工教院爲新加坡的經濟發展輸送了大量技術人才,成爲新加坡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然而,在工教院成立之初,職業教育在新加坡並不被看好。教學質量不高、跟不上社會需求變化、生源成績不好,這些都是當時人們對職業教育的印象。在新加坡政府支持下,工教院積極改進職業教育內容,顯著提升了職業教育的質量和形象。

整潔的教學樓、先進的學習設備、完善的體育和藝術設施、美麗的花園……工教院成立後將幾個技術學校合併,建立了3個校區,並對校園進行改建,升級基礎設施,努力打造設備優良、環境優美的現代化校園。

爲了給學生創造一個體驗式的學習環境,工教院與許多企業建立合作關係,將企業車間搬到校園,讓學生在校園就能體驗現實的工作場景。比如,學校的健康中心設有芳香治療室、美容美髮室等,供相關專業學生練習技能;學校裡的“機場貴賓休息室”專門爲民航相關專業學生而建,配備最新的航空服務設施;在物聯網實驗中心,學生可以學習傳感器安裝校準、數據存儲等知識;在數字和先進製造實驗室,可以學習雲計算、大數據分析和預測性維護等技能。這種與企業僱主合作的實境教學模式有助於學生儘快適應未來工作環境,掌握最新技術和工作流程,更加順利地完成從校園到職場的過渡。

工教院3個校區提供近100門課程,涉及商業與服務類、設計與媒體類、電子與信息通信技術類等多個專業。這些課程的開發和設計都是經過與主要行業企業科學討論後製定的。

工教院還成立了專門的學術諮詢委員會,以審查各專業的課程大綱。委員會成員包括相關行業僱主代表和專家。他們定期就行業發展變化趨勢、最新科技應用等召開會議並提出專業建議,然後將這些建議用於課程調整。比如,隨着數字時代的到來,數據分析對各行各業日益重要。從2020年起,工教院根據學術諮詢委員會的建議,要求所有學生都要學習基礎的數據分析技能,以更好應對快速變化的用人需要。這種開放式的諮詢流程使課程設置能夠及時反映行業的現實需求,幫助學生更快進入職業角色,更好滿足社會需要。

經過多年發展,在富有特色的教學模式下,工教院培養出一批批高素質技術人才,獲得新加坡各行業的廣泛認可。由於畢業生的就業前景看好,選擇來工教院就讀的學生也越來越多,極大扭轉了人們對職業教育的偏見。

工教院教育模式的成功,得益於新加坡幾十年來職業教育發展的經驗積澱。新加坡建國初期,政府爲解決失業問題、加快國家工業化進程,開始發展職業教育,把培養勞動密集型產業工人作爲目標。隨着經濟社會發展向知識和技術驅動轉型,新加坡的職業教育隨之升級,着眼於提升勞動者素質和競爭力,職業教育理念也不斷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