鏟「溼地殺手」保生態 金門移除互花米草

互花米草帶來濱海生態環境破壞問題縣府連年僱工面積移除。(縣府建設處提供)

金門持續移除互花米草,自2008年至2019年間,移除面積已達111公頃。(縣府建設處提供)

來自美洲的互花米草入侵金門,帶來潮間帶陸化的問題,金門縣府10年來已移除約111公頃,目前持續在浯江溪口、洋山灣進行作業,希望遏阻這種外來強勢植物在金門擴大版圖,減少對本土生態環境干擾程度

縣府指出,互花米草原產地美國東南海岸,爲多年生禾本科植物,生長沼澤、溼地及潮間帶,植株耐鹽、耐淹、抗風浪種子可隨風浪傳播深達60公分灘土中,單株1年內可繁殖幾十甚至上百株,由於繁殖力強、根系發達的特點,曾被認爲是保灘護堤、促淤造陸的最佳植物,卻也帶來潮間帶陸化問題,不但破壞動植物棲地環境,更影響近海海水交換能力,導致海水水質下降,因此也被視爲「溼地殺手」。

中國大陸從美洲引進至長江口後,擴散成爲東南沿海最強勢的入侵植物,臺、金兩地都可看到它們的蹤跡,縣府建設處近年來爭取農委會經費補助,並委託社團法人荒野保護協會協助在浯江溪口、洋山灣、官澳海堤以及中蘭等處,實施生長趨勢調查與移除實驗,自2008年至2019年間,移除面積已達111公頃。

縣府今年度在浯江溪口、洋山灣等互花米草大面積且密集的生長區,持續以機械進行大面積移除,再配合人力拔除或割除,估計約1年的時間即可恢復原有生態相。機械移除過程會造成底土及微區域環境的改變,縣府也提醒下海民衆注意安全

民衆若發現它們的蹤跡,可通報縣府建設處082-321254,以便安排移除作業,避免不斷擴張蔓延,減少外來種對金門濱海生態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