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觀測-Yield Co.模式 太陽光電業新活水

Yield Co.公司經營模式

圖/美聯社

全球太陽光電產業自2004年快速發展已十年,歷經高價搶購原料、薄膜技術競起、產能快速擴大等風潮,也遇到經濟金融危機、價格快速跌落、企業接連整頓、雙反制裁恐慌等不利產業的議題,過程可謂高潮迭起。

臺灣太陽光電產業在這段時間不僅逐漸壯大,歷經各種產業低潮仍未有過大的整頓變動,可謂是該產業的另類奇蹟

與過去其他熱門產業比較,太陽光電產業發展面對中國大陸崛起的直接競爭壓力異常強大,使得過去擅長「快速量產」、「性價兼優」的發展優勢難以展現,導致近期美國雙反調查後,各廠商面臨業務上的瓶頸,許多製造商因此投入需要大量資金流動系統開發業以圖獲利上的帳面成績。這些問題已造成國內太陽光電企業陷入低潮。

Yield Co.模式受矚目

反觀海外,除了First Solar等製造廠商利用母國龐大內需轉型成強大的系統開發業之外,SunEdison等美國企業,更以Yield Co.模式爲產業帶來新的發展氣象,亦即利用公開市場資金代替傳統銀行融資,活化系統開發業者金流,並帶動中上游製造業物流的暢通。Yield Co.模式也可望爲臺灣產業低迷現象注入活水

Yield Co.模式是指母公司將數個已在運轉或即將運轉的太陽能電廠專案,分割出來成爲獨立子公司後,再透過IPO股票上市銷售予投資大衆,募得資金可挹注於新專案的開發建置,或是再購入其他現有專案,充實營運能力。 由於各太陽能系統商轉時,均已和電力公司簽訂長期售電合約,或是享有政府保證20年的躉購電價,因此Yield Co.具備長期穩定的現金流入。對於投資人而言,未來若干年中享有固定報酬以及分紅成長,對於保險基金、退休基金此類着重長期穩定收益爲目的者,具備吸引力

透過Yield Co.模式,有效地將風險較高的建置期和低風險的運轉期分開,因此成爲現今從事再生能源公司相對籌資成本降低的熱門方式,應用也不侷限於太陽光電產業。例如NRG Energy亦爲投入Yield Co.熱潮的業者,該公司將傳統發電廠和風力、太陽能電力合組爲NRG Yield Inc.。

2014年7月全球知名美國系統商SunEdison,將自家太陽能電廠獨立爲子公司TerraForm Power,完成IPO上市,可說是帶動全球太陽光電產業Yield Co.風潮的重要指標;之後,SunEdison更以24億美元共同併購美國風力發電廠商First Wind。2015年3月美國太陽光電產業兩大巨頭First Solar和SunPower,雙方合組Yield Co.,更成爲業界注目的焦點。

對於系統開發商而言,大量的週轉資金流動是其重要的成功關鍵。近年,金融機構對於太陽光電產業借款態度轉趨保守,系統商將籌資觸角轉向大衆投資人,將運轉的專案打包獨立爲子公司並IPO上市,以求資產流通性和變現性。因此Yield Co.是相對管道暢通且籌資成本較低的方法。

目前Yield Co.成效良好,其他系統商對此模式也有興趣。但市場大衆投資人是否願意買單,仍須迴歸到專案報酬率和獨立子公司的經營績效。

拉動製造端的產能利用率

臺灣太陽光電產業能量集中於製造端,近年爲追求較高毛利率,延伸營運觸角,嘗試於海外開發建置系統,至今雖然略有成績,但與龐大的產能仍不成比例。

且系統開發和製造業的營運思維截然不同,除了必須熟悉當地電力市場的環境和實際運作,充足的資金調度能力更是另一個營運考驗。

臺灣若能具備一家Yield Co.企業,與各國系統開發商洽談時,可鼓勵採用我國廠商產品,建置完成後保證由該Yield Co.收購,專案也不限海內外,一方面能爲資金籌募注入活水,一方面拉動製造端的產能利用率,成爲一個新的正向循環。

對於現今景氣低迷的國內太陽光電產業而言,Yield Co.企業可成爲帶動業務的發動機,不僅可活化早期投資的大電廠專案,也可能使產能與技術投資回報更爲確實。(本文作者爲工研究IEK ITIS計劃產業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