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喊缺地 政府端「週轉基地」鼓勵廠商多用容積

光寶集團執行長陳廣中(前排左起)、加工處處長黃文谷15日代表雙方簽約。(圖/經濟部提供)

記者徐珍翔臺北報導

經濟部將高雄楠梓加工出口區釋出「週轉基地」2.6公頃土地,由光寶集團投資新臺幣百億元興建更高樓層營運中心,估計可爲當地創造2000個就業機會,待新廠落成後,該公司舊廠土地再交還給政府,供下一家廠商「週轉」使用,盼循此模式解決產業缺地問題,雙方已於15日上午簽約。

2016總統大選前,產業界開始喊出「臺灣有五缺」口號新政府上臺至今將近百日,針對其中「缺地」問題開出藥方──園區週轉計劃。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組長劉繼傳指出,該單位轄下10處園區目前較老舊者幾乎呈現滿租狀態,土地可說是百分之百釋出給業者建廠坦言在缺乏土地的情況下,很難讓產業界繼續加碼投資。

爲此,經濟部鎖定較已有48年曆史的楠梓園區,嘗試擠出低利用公設土地2.6公頃,作爲第一塊週轉基地,並開放業者購買「容積增量」,但全區以69萬平方公尺爲限,同園區內的廠商一旦得標,可興建較高樓層的新廠房,一旦完工,待生產設備移入新廠後,原本屋齡老舊、低樓層的廠房則交還給管理處,作爲下一波「週轉基地」。

劉繼傳解釋,以楠梓加工出口區爲例,由於屬乙種工業區,土地建蔽率爲60%、容積率300%,若廠商有需求,還可依個案申請購買「容積增量」,如此一來,容積率最高可達400%之多。不過,即便得標廠商未購買「容積增量」,由於早期廠商缺乏容積觀念,或者擔心樓地板無法承受機臺設備重量,很多廠房連容積率300%都未蓋滿,因此,透過園區週轉計劃,等於讓業者有再一次選擇的權利,「隨着時代進步,很多問題現在也新技術可以克服。」

首輪得標廠商爲光寶集團,15日上午已與經濟部完成簽約。對此,劉繼傳透露,作爲第一塊週轉基地,預計光寶投資規模將逾百億,針對2.6公頃土地,未來會分成兩期興建,第一期先擴充原本的車用電子事業部,第二期則有新事業羣進駐,屆時,可望爲當地帶來2000多個就業機會,「整個投資案預計五到六年,第一期約兩年可完成。」

劉繼傳也提到,加工出口區轄下共包含老、中、青等十個園區,其中,有將近50年曆史的高雄楠梓、高雄港前鎮、臺中潭子加工出口區將優先適用,目前都有廠商洽詢,必須先等基地釋出才能進行。他說,此作法可確保得標廠商營運不中斷,各加工出口區也可藉此達到更新的目的,是一種公私合作雙贏案子,「目前僅開放同園區內廠商投標,未來不排除開放跨園區申請。」

經濟部次長沈榮津則認爲,光寶是全球車用電子的典範,也符合新政府五大創新範疇,此次董事長宋恭源一聲令下響應政府計劃,相信未來會有擴散跟典範作用。更重要的是,針對這類土地掌握在政府手中的園區,這套模式應該可被複制運用,藉此解決產業投資缺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