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紅鏈VS.臺鏈 今年來陸企繞道投資額創高

遠見雜誌今主辦「紅鏈VS.臺鏈-臺灣供應鏈即將空洞化重構臺鏈政策思維,翻轉產業新起點座談會。(記者任珮雲攝)

陸資企業「繞道投資」臺灣關鍵產業,臺企業「事後報備」成爲陸資巧門?據統計,自2016年以來至今,紅色供應鏈陸資取得臺灣公司於中國之子公司股權或資產金額合計已經超過新臺幣1000億元,達1052.54億元。今年在中美貿易戰擴大以及新冠疫情下,陸企繞道投資金額創高,達641億元。政府該不該介入臺廠出售大陸工廠給陸資企業?由「事後報備」轉爲「事前審查」?

遠見雜誌今主辦「紅鏈VS.臺鏈-臺灣供應鏈即將空洞化?重構臺鏈政策思維,翻轉產業新起點」座談會,主持人爲遠見雜誌社長楊瑪利,座談貴賓包括: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王健全;前立法委員/臺灣玉山科技協會秘書長許毓仁文匯法律事務所所長楚曉雯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資深產業顧問詹文男等人。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認爲,以今年可成(2474)和鎧勝-KY(5264)將在大陸的工廠出售給陸企來看,這是品牌廠的長線大戰,美中貿易戰下供應鏈重整蘋果擴大供應鏈政策,中國市場讓給中國供應商,未來要注意的是此一趨勢會不會也延伸到半導體。此外,大陸立訊越南佈局機殼和組裝,又形成和臺代工廠的競爭。因此,政府應該有長線產業戰略,以因應市場大洗牌。

王健全也認爲,在危機之中也有機會。今年中國債務升高,不再補助面板太陽能鋼筋水泥等,對臺企是利多。政府要注意人才流動,薪資水平以及產業環境和規畫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資深產業顧問詹文男認爲,從總體面來看,臺灣IT產業的建立,是承接日本歐美,而至今不可撼動;目前看來紅鏈是有可能取代臺灣IT產業。中國不只買臺灣,連日本NEC和美國IBM也都被收購。兩岸競爭的發展,廠商會比政府更關心核心技術。兩岸競爭是更加劇,政府要思考的是長線的戰略。廠商面對一個世界兩套系統,除了選邊站外,就要各自扮演關鍵的角色。從偏硬輕軟到提供解決方案;由輕品牌重代工轉爲品牌和通路與時俱進;重實體輕虛擬轉爲重視跨境數位通路。

前立法委員/臺灣玉山科技協會秘書長許毓仁表示,在中美貿易戰下,一個世界兩套系統已經回不去了,AI和5G是制度的核心。未來的5個重點趨勢:1.美國降低貿易投資和障礙;2.美國IP智財權提高;3.半導體業國防工業應給特殊地位;4.貿易戰平衡;5.供應鏈重返美國。臺廠應緊跟此5大趨勢!

文匯法律事務所所長楚曉雯於今日論壇中,呼籲政府留意現行法令「事後報備」所造成「陸資巧門」,並建議政府全面體檢實務面及法規面的漏洞,在鼓勵產業升級與協助把關之間取得平衡,透過政策、法令守護臺灣關鍵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