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津湖志願軍凍傷凍亡衆多:未等棉衣到位便入朝

(原標題:長津湖戰役背後:志願軍第九兵團本屬攻臺部隊,未等棉衣到位便緊急入朝作戰)

環球網軍事報道】今天有人提到九兵團的傷亡時,質疑志願軍凍死凍傷不值。其間固然有後勤上的疏忽,而更主要的原因卻是因投入戰鬥太快、以及後勤遭到美軍空中絞殺所致。

第九兵團原來的任務,本來是在東南沿海地區進行渡海登陸作戰訓練,準備執行解放臺灣的任務。朝鮮戰爭爆發後,才奉軍委命令北移。據九兵團20軍副政委譚右銘回憶:“第九兵團從受命北移山東開始,在短短1個月的時間裡,任務連續發生3次變化,最後是由山東直接開赴朝鮮戰場。接到11月1日赴朝參戰的命令時,兵團已來不及向部隊傳達,只好決定將傳達放在北上途中進行。”

我志願軍戰士在朝鮮戰場上行軍(拍攝者爲志願軍老兵、原27軍《勝利報》社社長曲中一)

1950年9月5日,華東軍區向軍委發了電報,說明即將發給第九兵團的冬服是按江南氣候縫製的,恐不耐寒,華東不知道縫製寒區被服的標準,請示可否請東北軍區幫助準備禦寒衣被。10月12日,毛澤東和軍委於向華東軍區發出電報,令“宋部提前開東北。”陳毅鑑於“宋部部隊中尚未進行動員,尤其裝備尚待調整,冬衣未發”情況,回電請示延期出發,“以11月中旬直開東北爲好”然而時不我待,10月19日誌願軍出兵朝鮮,23日,毛澤東又給華東軍區發電,要求“宋兵團須從速進行政治動員軍事訓練,並準備先開一個軍去東北”。31日,毛澤東和軍委又電令九兵團立即開始行動:“第九兵團全部着於11月1日開始,先開一個軍,其餘兩個軍接着開動,不要間斷。”

宋時輪率兵團部北上經瀋陽時,特別向東北軍區領導彙報防寒裝備上的嚴重困難。東北軍區副司令員賀晉年得知這一問題,即命軍區後勤部將庫存的大衣悉數調撥給第九兵團使用。但因數量有限等原因,僅勉強解決了兵團部分人員的冬裝問題。

“由於我軍入朝倉促,一切冬季物資未能補充齊全,如我軍棉鞋棉帽、棉背心、大衣,除一個師大部領有棉帽外,其餘均未能穿上,彈藥手榴彈全軍平均每人只有二個,兵站未能及時設立,所以糧食未能運上”“各部隊有三天沒吃到糧,彈藥不能及時供給,加上冬季物資未能補充,在零下20餘度的雪冰凍地上作戰,對我戰力影響很大,減低參戰部隊之戰力百分之五十”(《20軍長津湖戰役簡報》)

九兵團20軍11月15日到達戰役集結地域,27軍17日到達戰役集結地域,26軍則遲至22日23時,纔到達指定位置。美軍23日已經到達長津湖地區,佔領柳潭裡了。兵貴神速,如果志願軍九兵團要等冬裝配齊,補充好汽車彈藥再出動,那戰機錯過,也沒勝仗可打了。

戰役結束後,宋時輪於1951年1、2月,在兵團高級幹部會議上和向志願軍黨委及軍委的總結報告中,多次進行了檢查。1951年3月上旬,在兵團黨委擴大會議上,他在《關於咸鏡南道作戰的總結》中,又進一步全面檢查了第二次戰役中兵團領導和指揮上存在的問題,並再次主動承擔了責任。

據宋時輪女兒宋崇實介紹,1952年9月,第九兵團從朝鮮回國,車行鴨綠江邊,宋時輪要司機停車,下車後向長津湖方向默立良久,然後脫帽彎腰,深深鞠躬。當他擡起頭來時,警衛員發現,這位滿頭花白的將軍淚流滿面,不能自持。

其實由於天氣酷寒,豈不說志願軍轉戰快、條件差,造成了大批非戰鬥減員,即使是吃着營養餐、蓋着鴨絨被後勤保障遠超出志願軍的美陸戰一師同樣也出現了大量的非戰鬥減員。據統計,陸戰一師有2700個非戰鬥傷亡的傷患,其中大約2000人屬於凍傷傷患,在這之中,95%是足部凍傷。(《美軍陸戰第一師在古土裡、下碣隅裡、柳潭裡區域作戰之研究》)

二則因美軍的武器裝備與志願軍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美軍一個師的火炮計有155榴彈炮18門、105榴彈炮54門(另坦克載的九0炮141門)、42重迫擊炮48門、81迫擊炮36門、57無坐力炮117門、火箭炮81門、六0炮81門,共大小炮577門。因此敵炮兵對我危害很大,有些戰鬥(如防禦或白天攻擊)的炮傷竟佔80%。)

據20軍戰役簡報,“由於下雪冰凍和地形條件限制,全軍炮兵除步兵運上82迫擊炮及一部分重迫擊炮和59師有一部平射炮參戰外,其餘平射炮均未運上,更由於高山雪地牲口不能行走,已運上的炮均用人力運輸,因此在戰鬥中缺少制壓敵炮兵之武器來大量殺傷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