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輸血「鐵質沉積」恐致命 醫:一個月超過2袋當心了

▲長期輸血「鐵質沉積」恐致命,醫:一個月超過2袋當心了。(圖/捐血示意圖記者林敬旻攝)

記者嚴雲岑臺北報導

鐵是身體中的重要元素,若攝取不足可能出現貧血,但若攝取過多,可能會造成心臟肝臟脾臟內分泌系統器官傷害。醫師表示,鐵質沉積明顯症狀包括心律不整、皮膚色素沉着、關節疼痛等,甚至會引發心臟衰竭、骨質疏鬆等併發症,嚴重甚至會導致免疫力降低,增加感染風險,提醒每年輸血超過20袋者,就需特別留意。

重度海洋性貧血骨髓造血功能不良症候羣以及再生不良性貧血等患者,都不免因需長期輸血而產生鐵質沉積。臺北榮民總醫院輸血醫學科主任劉峻宇醫師表示,正常人血清鐵蛋白濃度爲250~300 ng/ml,若濃度超過300 ng/ml以上就算是過量臨牀上則是將需要治療的標準訂在1000 ng/ml以上。

劉峻與提到,一袋150 ml的紅血球濃厚液含有200 mg的鐵,患者若一個月超過2袋,或每年累積輸入超過20袋血時,就有很大風險出現鐵質沉積,且血清鐵蛋白濃度越高時,發生鐵沉積併發症的風險也越高,故提醒長期定期接受輸血患者應每3個月檢查血清鐵蛋白濃度,並及早與醫師討論排鐵治療的必要性,纔能有效降低鐵質沉積所帶來的併發症風險。

中華民國血液學會與臺北榮總舉辦輸血衛教記者會。(圖/記者嚴雲岑攝)

劉峻宇表示,目前市面上針劑口服兩種類型的排鐵藥物,可提供臨牀醫師依患者狀況進行使用。其中,以口服類型相對簡單方便,有一天服用1次或一天服用3次,作用時間較長的口服藥物可供選擇,提升患者生活品質。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秘書長臺大醫院小兒部血液腫瘤科孟佑醫師表示,鐵質沉積明顯症狀包括心律不整、皮膚色素沉着、關節疼痛等,亦可能引起各種併發症,如心臟衰竭、心肌症、肝硬化糖尿病、皮膚沉着症、不孕症關節病、骨質疏鬆等,嚴重甚至會導致免疫力降低,大幅增加感染及癌症發生率,提醒長期輸血民衆應定期回診追蹤鐵蛋白指數,以免「救命」的輸血成爲「要命」的雙面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