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山島戰役:我軍首次渡海登島作戰

戰役簡介

1949年8月11日,我軍長山打響了收復山東的最後一戰――長山島戰役,開創了我軍渡海登島作戰先河。當時,國民黨將長山島作爲北方海上反攻基地,宣稱“南有臺灣,北有長山,國軍防禦,固若金湯”。我軍在一無海軍空軍、二無渡海作戰經驗的情況下,一舉拔掉了國民黨安插在通往京津咽喉的釘子,創造了“陸軍打海軍,木船軍艦”的軍事奇蹟。長山島戰役的勝利,不僅爲我軍後來的渡海登島作戰提供了實戰經驗,在戰術戰法和作戰指揮上至今仍有借鑑和啓示意義。

評析

隱蔽突然,奪取渡海作戰決勝先機。縱觀整個長山島戰役,在作戰行動上達成的突然性,爲我軍戰役決勝打下了良好基礎。此次作戰,由時任山東軍區副司令員許世友擔任總指揮,調華野24軍72師、特種兵縱隊炮兵第13團、膠東警備第4、5旅各一部以及北海分區的地方武裝組建攻島部隊。總攻前,海上颳起12級強颱風,集結在各渡點船隻損毀大半,官兵和船工士氣變得低落。聽取災情彙報後,許世友態度堅決,用力敲打桌子:“船打壞了算什麼,打壞了再修!”“決心不變,不能動搖!”我參戰軍民連續奮戰5晝夜,被損船隻全部修好,同時又從煙臺、龍口一帶補充帆船200餘隻。事實證明,堅強的作戰決心和意志無比重要。當島上敵軍正慶幸“上天保佑,天不滅蔣”時,我軍迅速恢復了渡海作戰能力,按原計劃發起了總攻。

渡海作戰歷來是一種複雜的作戰樣式,強渡海區、敵前登陸、背水攻擊,戰術騰挪空間狹小,需要利用登陸方在登陸地點、登陸時間、登陸方式等選擇上有限的主動權綜合運用各種手段達成突然性,方可形成作戰優勢。如何有效達成突然性,奪取戰場主動權,是各國軍隊實施登陸作戰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打敵重心,成爲渡海作戰的決勝關鍵。國民黨軍在長山島儲備了充足的武器彈藥,在我軍可登陸點均加強了工事構築,組成立體交叉火力網。戰役準備階段,我軍準確掌握了敵軍部隊佈防和艦船部署情況,綜合分析了作戰地形、氣象潮汛等特點,制訂了“隱蔽接敵,強攻登陸,逐島攻擊,穩步推進”的作戰方案,集中優勢兵力先攻佔敵重心南長山島,鞏固後逐島推進。爲確保主攻方向避開敵軍艦,許世友採取“調虎離山”之計,命令警4旅直取大小黑山島,調敵艦前去增援,以72師主攻南長山島,以警5旅攻擊大、小竹山島,保證72師的側翼。南長山島附近的3艘敵艦發現奉命佯攻大小黑山島的我警4旅部隊,果然前往支援,敵主力軍艦被成功誘開。主攻部隊順利登陸南長山島,迅猛直插敵縱深,分割包圍敵人,一舉佔領該島,並建立堅固的支撐點。南長山島被我軍佔領後,北長山島、廟島相繼被攻克。

信息化條件下的渡海登陸作戰是全方位的立體化作戰,參與力量多元,防禦空間擴大,大大增加了作戰困難度、複雜性。打好立體登陸戰,應將破敵防禦體系擺在決定性位置,選準支撐敵防禦體系的重心目標,集中絕對優勢力量打擊節點、攻擊要害,在決定性戰場取得絕對性優勢,逐個突破。

步炮協同,讓渡海作戰戰場效益倍增。此次作戰,步炮的密切協同成爲取勝的關鍵。戰後,許世友在《攻長山島海上作戰經驗》中寫道:“此次步炮協同甚好,步兵戰後反映,炮打得真好,炮彈始終在我們前面引進。”爲了實現步炮密切協同,戰前我軍做了充分準備,對各炮兵部隊擔負的摧毀前沿陣地、掩護步兵登陸、打亂敵指揮機關及增援部隊、打擊敵艦艇等任務做出了明確部署,並在總攻前進行了試炮射擊,總結了隔海射擊經驗。戰鬥打響,先頭部隊搶灘登陸後,立即發射信號彈,接到信號後,我炮兵火力全開,準確摧毀敵人苦心經營多年的“海上壁壘”,迅速掃清登陸部隊的進攻障礙。步炮的密切協同,使地面部隊接敵、破障、搶灘和守灘各階段有了可靠火力保障,減少了傷亡,並有效阻斷和牽制敵方後續支援,迅速取得了戰果。

未來登陸作戰,是多軍兵種一體化聯合作戰,僅僅搞好步炮協同是遠遠不夠的。如何實現動態條件下兵力、火力、信息力等各戰鬥要素全域聯動、體系融合,形成優勢互補、體系聚優的整體戰鬥力倍增效應,將成爲渡海登陸作戰決戰決勝的先決條件。(孫洪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