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土壤污染事件 科學家爲何集體沉默

(原標題科學家,你們爲什麼集體沉默)

張 曄

科技觀察家

採訪科研處長被婉拒,因爲“有行政職務在身”;採訪重點實驗室負責人被拒,“以免引起麻煩”;採訪中科院專家被拒,採訪環保部專家也被拒,因爲“問題太複雜了”……在常州外國語學校學生疑似因污染土壤致病事件的採訪中,多個科研單位專家學者集體沉默,令人稱奇。

專家的婉拒讓記者沒有機會一探究竟,公衆輿論也因爲得不到科學的解釋而胡亂地釋放着充滿怒氣的抱怨。

1958年通過的《維也納宣言》這樣描述:科學家,因爲具有專門的知識,更有條件提前獲悉科學發現帶來的危險和潛能。因此,他們對於我們時代最緊迫的問題,具有專門的本領,也肩負特別的責任

在一起環境公衆事件面前,科學家本該最有資格站出來發出客觀理性的聲音,傳遞科學知識,引導社會輿論,但是他們沒有,而在所謂的“複雜問題”前退縮了。

複雜問題的背後是什麼——關係?還是利益

化工地塊變身而來的“常隆地塊”原規劃商業用地。如果這一規劃得以實現,那麼馬路的一邊是精英教育的外國語學校,另一邊將是大型商業綜合體,在如此成熟的配套設施周邊,地價房價必然可觀。在利益面前,既沒有完成土壤修復也沒有經過長期監測評估,污染重重的土地就被提前圈定用途

公衆本應有權利提前知曉他們將有可能面臨的風險。科學家本該比學生家長更早地站出來質疑規劃的錯誤、警示環境的風險,但是他們選擇了沉默,至高的科學道德被輕易地繞過。

去年9月以來,近500名學生出現多種不適症狀,“常隆地塊”危機爆發。地方政府緊急調整污染土地的規劃用途,從商業地塊改爲公共綠地,土壤修復技術方案中最重要的部分,由深挖6米換土改爲表層1米覆土。一路之隔的師生因此不再受異味侵擾,政府發佈的檢測指標全部合格。看似化解危機之舉,實則是埋下炸彈:本應被全部挖出處置的污土再次潛伏地下

這樣一層淺薄的綠色“遮羞布”本不難被科學家的火眼金睛識破,本應該在政府召集的諮詢論證會上被堅定地否決,但在一片“沉默”中,調整後的修復方案今年1月20日順利通過了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環保部南京所等研究機構和高校的國內知名專家諮詢評估,土壤修復調整工程於2月15日通過專家驗收。

有了專家論證、評估這張擋箭牌,一片“毒地”就這樣安然地承載着無數老人孩童休憩玩耍,承載着學生們學習生活,承載着各種生物在此繁衍生息……

如今,在步步緊逼的媒體輿論面前,科學的擋箭牌成了地方政府迴應各方質疑的“救命稻草”,爲其“背書”的科學家們當然只能再度陷入沉默。而在這種沉默中,知識分子推崇的獨立人格、科學家肩負的特別責任,是否也如那片土地一樣被污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