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半數消費者體驗欠佳 智能網聯汽車行業亟需破算力僵局

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正進入加速行駛的快車道。但一方面是汽車消費者不斷升級數字化生活方式以及對於更多創新服務需求的提升,另一方面卻是實際使用過程中汽車智能網聯繫統的反應遲鈍、卡頓問題讓不少用戶爲之詬病

近日,36氪發佈一篇題爲《智能網聯汽車進入算力競爭時代》的深度調查文章直指核心問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面臨關鍵瓶頸——汽車芯片算力不足。

文章指出,雖然智能網聯汽車呈現出快速發展的產業前景,但行業仍然存在較多問題,如消費者體驗不佳、車企開發缺乏針對性、行業缺乏供給雙方相互促進的正向循環等。一項專業調查顯示,半數以上的智能網聯用戶無法體驗順暢的汽車智能網聯服務。

矛與盾:低算力博弈高需求

根據《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白皮書》的統計,到2025年國內智能網聯產業市場規模將突破萬億,全球市場將達到3萬億以上規模。一邊是被廣泛看好的產業發展前景,另一邊卻是消費者的滿腹牢騷。矛盾暴露得越來越明顯,兩端反差極大的原因就在於汽車芯片算力不足。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總工程師海東曾表示,隨着傳統汽車向智能網聯汽車的逐步發展,汽車所搭載的芯片越來越多,對智能性的要求也在提高。此前需靠駕駛員判斷的東西現在慢慢交給芯片,這樣汽車對芯片的使用量就會越來越多,對芯片的算力要求也會越來越高。Imagination汽車市場總監Bryce Johnstone也曾指出,車載顯示、語音識別和手勢操縱等功能日趨複雜,這些都對背後支持芯片的算力提出了更多要求。

但問題是,受限於行業高壁壘,再加上不斷集成中控屏、液晶儀表座艙AI、駕駛員監測系統、擡頭顯示和後座娛樂等越來越多的多屏融合智能座艙系統,當前汽車行業的芯片算力水平根本無力承載這些不斷疊加的交互應用,直接的體現就是反應遲鈍和系統卡頓。

日益增長數據處理與有限算力之間的矛盾,甚至已經成爲數字經濟時代面臨的首要矛盾。1992年,全人類每天只產生100GB數據;今天全球70億人,每人每天產生的數據高達1.5GB。僅一輛自動駕駛汽車,一天就能產生64TB數據,足以填滿32塊硬盤。據IDC和EMC統計,近10年來全球算力的增長明顯滯後於數據的增長。另一個真相是,相較當下智能消費電子產品,車規級芯片迭代相對較慢,兩者芯片代差過大。

高算力:汽車新基建的“地基

算力不足已經讓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逐步進入一種“僵局循環”。36氪在經過調研振臂疾呼:必須全行業羣策羣力,亟需軟件供應商、系統供應商、芯片供應商和車企共同關注,協同解決問題

對傳統車企而言,有必要在深入瞭解行業發展前景的基礎上,打造自身更加開放的體系與平臺;芯片供應商應進一步提升對高性能車規級芯片市場的信心和投入度,縮短與移動終端芯片的代差;座艙集成商應積極開發高算力芯片下的集成方案,推動傳感器顯示器等智能硬件的高算力適配升級,最大限度發揮芯片算力資源;系統供應商和軟件供應商,開發高算力系統解決方案以及更多適配高算力平臺下的應用以及車載場景下的創新功能。

從目前的現狀來看,汽車計算平臺提升算力的“基建工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離想象中真正的智能化汽車消費場景還有很長一段距離。中國電工技術學會名譽理事長周鶴良認爲,正在加速智能化發展的汽車企業需做到未雨綢繆,考慮如何滿足車載智能化配置的芯片需求。或許我們應該回到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的核心價值本身,思考如何滿足用戶對於安全、舒適、便利的不斷追求。整個產業的迭代和創新,也需要始終以消費者爲中心,攜手致力於讓消費者享受真正的智能化汽車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