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體驗”開拓消費新藍海

5月22日,2023陝西“博物館與美好生活文博之夜系列活動在西安博物院拉開序幕。豐富多彩的博物館項目採用新形式、新手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化文物資源、講述中國故事,吸引更多公衆走進博物館。圖爲遊客在文博之夜活動上參觀沉浸式數字流動博物館。  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依託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全息投影智能交互等技術,沉浸式消費體驗場景正流行。專家認爲,以“體驗經濟”爲核心的沉浸式產業,以創意爲主導,以技術集成爲支撐,能有效激發消費新動能。

“享受能夠參與其中的感覺

今年“五一”期間,珠海太空中心幾乎天天爆滿。遊客可以沉浸式體驗航天員的工作、生活場景,通過VR、3D、4D等互動體驗項目,瞭解中國探月工程成就,感受科技的魅力。

揚州的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吸引了衆多年輕的“體驗者”。站上“船頭”,憑欄遠眺,中國大運河的絕美風光呈現眼前。利用裸眼3D技術,觀衆可以“穿過”鎮江金山寺,遙望文峰塔參觀者蔡宇說:“這次沉浸式體驗讓我對歷史文化有了更深瞭解,希望能夠通過這樣的方式打卡更多歷史古蹟。”

大學生張靜社交平臺上刷到了位於北京前門大街線下體驗空間,在這裡可以體驗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數字化城市實景相結合的沉浸式文化體驗項目。張靜說:“現在的年輕人都很喜歡沉浸式、有創意的文化體驗項目,有參與其中的感覺。”

沉浸式體驗將科技、文化歷史等因素融合起來,通過“沉浸式+數字化”的創新表達,讓更多年輕人感受“中國故事”,更積極地抓住用戶體驗的脈動,開拓消費新藍海復旦大學旅遊學系教授沈涵說,年輕人樂於擁抱數字產品給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文旅企業應積極通過元宇宙、虛擬空間全民共創等爲消費者提供虛實結合、共創共融的新奇體驗。

依託虛擬現實、全息投影、智能交互等技術,沉浸式體驗近年來火遍大江南北,給人們帶來更強的場景感。湖北省武漢市社科院文化與歷史研究所所長陶維兵說,融合數字技術、光影技術、文化內容創意,塑造一種接近真實的場景,大大增強了文化旅遊的故事性體驗性參與性互動性,日益成爲文旅消費創新升級和城市新消費集聚發展的強勁動力。

升級迭代空間廣闊

近年來,沉浸式業態政策和市場環境不斷優化。比如,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提出,要發展數字化文化消費新場景,大力發展線上線下一體化、在線在場相結合的數字化文化新體驗。《虛擬現實與行業應用融合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6年)》提出,面向規模化特色化的融合應用發展目標,在工業生產、文化旅遊、融合媒體、教育培訓、體育健康、商貿創意、演藝娛樂、安全應急、殘障輔助、智慧城市等領域,深化虛擬現實與行業有機融合。

在政策扶持與市場關注下,中國沉浸式業態進入發展階段,沉浸業態的質量和數量均有所增長。然而,由於對呈現手段、資金條件、空間佈局要求較高,相關沉浸式產品往往需要較長的研發和運行週期,長遠看,體驗式文化消費還有迭代升級的空間。專家認爲,沉浸式體驗尤其要在加強技術、優化體驗、打造品牌上下功夫力求推進技術與內容的進一步適配。中國信通院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陳曦分析認爲,沉浸式體驗業態要進一步突破孤島式、雷同化等發展瓶頸,把“看上去很美”轉向“用起來很爽”,形成一批成規模、易推廣、有產出、可盈利的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