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念初》蔣公與瓊瑤文本多義 保留中正紀念堂吧

陳念初》蔣公與瓊瑤文本多義,保留中正紀念堂吧!(愛傳媒提供)

【愛傳媒陳念初專欄】46年前的蔣介石,蔣介石還活在政治舞臺時,到底發生哪些事?46年後的今天來看,除了政治的功過議題外,也是時代文化文本議題。

促轉會2021年9月8日拋出中正紀念堂改製爲「反省威權歷史公園」計劃,強調將拆除先總統蔣中正的銅像,並改造堂體外觀,預計半年內提出配套法案。

蔣介石的功過與當年的各種政治故事,再度成爲政治人物之間攻防的議題,臺灣的轉型正義是前事放在今天的轉盤上來看,想給歷史人物定一個最終的調,下另一個註解,這個政治上的偏執,數十年來一直不停歇,想要證明什麼?想給一羣人什麼公道?這個怨與人性裡的願,形成強烈的對比。

時間回到蔣介石逝世當年當日,我正在讀小學五六年級,我依稀還記得許多民衆悲痛哀嚎大哭,當時只有老三臺的媒體,媒體大幅報導該則新聞,政府下達禁娛令,機關學校也降半旗,臺灣境內以國葬來處理蔣公逝世。

蔣介石的「陵寢」曾在多年前228當天被年輕人噴漆,當年的清明節只好不開放,而轉型正義的大旗,針對蔣介石的功過,開始緊鑼密鼓的調查中。

蔣介石逝世後,還設立了先總統蔣公逝世紀念日,在2007年陳水扁執政時代廢除。我還記得我們寫作時,寫到蔣介石時,都要寫「先總統 蔣公」,要空一個表示尊稱。

蔣公所帶來的時代啓示,我想談的並不是轉型正義所要彰顯的正義,而是回到時代與文化來看,我們對於歷史人物的態度、敘事角度與視角,如何取鏡收音?才更貼近當年。

歷史的功過,別忘了,要從歷史發生時間序來論述,時代的背景與人民的思想,政治環境與國際的困境,都息息相關。

當年許多人對蔣公的感恩與不捨,是可以理解的,黨國時代民族救星的用語,也符合當時的一元價值觀,把當年的那些故事,拿到現在多元與民主時代來對比,當然,就成爲一則笑話,也不符合人性邏輯。

舉蔣公看小魚力爭上游的故事,小時教科書裡寫這一段,對於小朋友而言,是有啓迪做大事,人要逆流而上的意義,但仔細去推敲小魚逆流而上這段情境,蔣公的故鄉有無鮭魚?既是小魚,豈是生長在較高緯度的鮭魚?其他迴流的魚類,有可能嗎?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蔣公看小魚的故事,若不是真的景象,蔣公自己當然不是魚,無法理解魚的行爲,但對自己的惕勵,是值得當故事說給小朋友聽,這段故事,有人生的隱喻。

說給小朋友聽的語言或寓言故事,許多爸媽們都很奇幻魔術,吸引小孩並希望他們能夠有一些啓發。重點就是如果不是真的景象,而是杜撰的小故事,也把它放入教科書,在當年來看,恐怕也是編故事者的政治正確與巧思。

如果,大家看過瓊瑤的小說,看過瓊瑤的電影,這個劇本與故事中人物的對話,以現代人的愛情觀來看,以現代人對口語表達上的詞語來看,會覺得不可思議。

早期,瓊瑤迷了多少人,多少人看過她的文學作品與電影,也曾被劇中人物感動,她現在的文本,也還在小說市場裡,並未下架。

瓊瑤是當年影劇娛樂市場裡的當紅招牌,捧紅了林青霞、秦漢、秦祥林、甄珍等知名演員。蔣公是當年兩岸對抗歷史裡的政治強人,國共內戰與對日抗戰,死傷無數。

蔣公的晚年時期,瓊瑤的作品已經拍成電影,那個二元對立的年代,愛恨交織的文本,是一元框架下的價值觀。

戰爭的殘酷與輸贏塑造了兩岸的政治文本,二二八的傷痛是另一個悲劇的臺灣政治劇本,看這些故事或人物角色,從當年的環境與人的角色與思維來看,我們可以理解時代脈絡。

電影或電視劇把人物演的栩栩如生,壞人變得更壞,好人變得更好,二元對立一直都是文本里的基本設定,蔣公偉不偉大?看兩岸的電影或電視劇文本,偏向是一定會出現的。

換句話說,我們對蔣公的功過,若是透過事件追溯、文本或評論裡的言論上各自表述,參考文本言說裡歸納整理出來的蔣公外,更應該在時間序上完整視角對待蔣公,這些包括實際生存在二次大戰期間剿匪抗日的蔣公,帶領檯灣佈局臺灣反攻大陸期間的蔣公,建設臺灣的蔣公,鞏固政治勢力的蔣公等等視角,這些視角看到的蔣公,一定有相當程度主觀認知差異,早年與蔣公一起共事者,也早已化爲塵土,誰能還原真實的蔣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