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佩斯:先有好作品,纔有好表演

金牌喜劇班》陳佩斯

中央廣播電視總檯文藝節目中心推出的《金牌喜劇班》播出後收視不俗。節目不僅在一衆喜劇節目中,開創出“喜劇傳承”新定位,更力邀陳佩斯(右圖)、英達郭德綱三位資深喜劇前輩化身導師,對新一代喜劇人手口相傳。其中,時隔22年重回央視舞臺的陳佩斯以其嚴謹的點評風格,格外受到關注。近日,本報記者採訪陳佩斯,與這位“金牌喜劇人”聊聊他眼中的喜劇創作與表演。

記者:作爲資深喜劇人,在您眼中,好的喜劇表演應該是什麼樣的?

陳佩斯:好的喜劇表演一定是建立在一個好的喜劇作品之上、之後的。沒有好的作品,好的喜劇表演是不可能出現的。這就要求喜劇人要更多關注喜劇的文學創作,從劇本開始去組織喜劇,去結構喜劇,然後再談表演二字。

喜劇表演和其他戲劇形式的表演沒有什麼不同,不要過度強調所謂的喜劇表演,如果特別突出喜劇表演,或者單劃出一個領域,那就錯了,很容易走向形式感。只追求形式,忘掉內容,就不會成爲好的喜劇。我個人認爲,好的喜劇首先在故事結構,其次在方法應用,第三在思想高度,這三個統一之後,就能夠成爲好的喜劇。

記者:30多年前,您和朱時茂老師表演的小品《吃麪條》被很多人稱爲經典。小品對普通人真實而生動刻畫,引發大家的共鳴。對於這個現象,您怎麼看?

陳佩斯:《吃麪條》有一個時代影子,給人留下強烈的印象人們把它記住了,但這還不能稱爲經典,因爲它在技術上還是非常稚嫩的。大家如果注意到我和朱時茂的創作,在十多年當中,是一步一步在發展的。我們的第二個小品《拍電影》從講故事人物創作再到喜劇方法的應用,就比第一個《吃麪條》提高了一大截。到第三個小品《羊肉串》又提高了一步,完全在探討和實踐誤會喜劇與錯位喜劇的方法應用。再往後到《警察與小偷》,把四五種喜劇方法疊加在一起使用,從技術含量上又遠遠高於前三個喜劇作品。有些喜劇方法到今天還一直在應用。所以在我看來,經典的不是故事,而是技術方法。

記者:您如何看待喜劇與生活關係,“從生活中來”是否是喜劇受歡迎的法寶

陳佩斯:喜劇不是生活,喜劇就是喜劇。喜劇本質上是戲,戲不是真的,是虛擬的。雖然是虛擬的,但是我們創造的人物和故事,最好從生活中來,因爲這是最容易創作、最容易上手的。另外,我們在創作故事的時候,一定要加進我們對生活的認識、對人的認識、對人性的認識、對世界的認識,這才能成爲好的戲劇。完全模仿生活不是戲。

記者:參與《金牌喜劇班》錄製有什麼感受?在這個過程中,您對當下的喜劇發展、新一代喜劇人有哪些觀察?

陳佩斯:現在喜劇綜藝節目非常多,我感覺這是一種社會需求。我們應該儘量地去保護和維繫這種需求,要更認真地對待觀衆,更精心地去創作,這樣才能把這種好的局面維持住。《金牌喜劇班》引入“師承”的概念,以傳承喜劇技法精神爲創新點,有助於激發喜劇創作者的創作激情,培養更多優秀的喜劇人。我覺得現在的喜劇創作不太注重結構和講故事,更多的是想着抓包袱,把創造笑聲放在一個太高的位置。以包袱爲中心,用包袱來評價一個作品,本末倒置了,這個方向特別不好。它會造成一些年輕演員比較急功近利地追包袱,不去求故事,不去好好地結構故事,而是用無厘頭的喜劇方案來解決所有的喜劇問題和講故事的問題。喜劇創作者在研究方法之前,還要研究喜劇的本質、戲劇的本質,從這些東西出發,然後再去思考怎麼創作。

記者:鄭 娜

(責編:哈哈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