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時中拭淚暴紅!最「不討好民意」防疫總舵手 如何讓醫界到網友都服他

衛福部長陳時中(中)爲讓民衆沒有疑慮,即使幕僚遞紙條提醒時間已到,在記者會上往往仍讓記者「問到飽」。(攝影者程思迪/商周提供)

寶瓶星號的朋友們大家好,我是衛生福利部部長,我們可以回家了。」

2月8日,衛生福利部長陳時中親自率領檢疫人員登上「寶瓶星號」郵輪,針對船上較高風險、可能感染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又稱武漢肺炎)的128名旅客採樣檢疫,檢驗結果出爐後,確認全數爲陰性,船上1709名臺籍旅客可以順利回家,也讓全國民衆放下心中一塊大石。

「向來衛福部長或衛生署署長,我們(醫界)一聽到就是罵的啦!這次疫情的事,(陳時中)忙到現在,連第一線醫療人員都會說『你辛苦了,趕快去休息』,這很難得,」前立委、醫師林靜儀表示。

從國人回臺後檢疫隔離、口罩、延後開學,到接回武漢臺商等一個個議題,陳時中一次次明快指揮、裁定。尤其2月4日,他在記者會提到有一位武漢包機返臺的臺商確診感染時,這位部屬口中的「撲克臉」部長,忍不住哽咽、數次拿起衛生紙拭淚,讓大衆見到他難得感性的一面,成爲許多網友心中的「防疫英雄」。

除了防疫表現外,牙醫師出身的陳時中,在向來有「門戶之見」的醫界,能成爲史上任期最久、至今已在任3年的衛福部長,更非易事。過去,此職位因掌管醫藥、健保食安社福等項目,與民生息息相關,動輒因調漲健保費、食安等議題而下臺。

「陳部長上任前、還有上任後好一段時間,我真的接到滿多醫界大老的電話說:『他是牙醫師,爲什麼可以擔任部長?』醫界真的會有這樣不公平的偏見,」林靜儀透露。

採訪過程,有人形容他「撲克臉」,但也有人說他「能放軟身段、接地氣」;有人說他果決、明快,但更多人形容他「不討好民意」。

究竟這位臺灣首位牙醫師出身的衛福部長,有什麼樣的能耐,讓醫療、社福界都信服?

他的最經典一役

率領牙醫界加入健保總額

今年67歲的陳時中,父親是臺大法律系民法教授陳棋炎。他過去受訪時自詡爲「社會運動家」,並透露自己曾經不解,父親爲何在臺大任教期間數次拒絕入閣,錯過扭轉社會不平的局勢。

臺北醫學大學牙醫系畢業後,一心想改變社會的陳時中成爲開業牙醫,並開始參與醫界公共事務。

在醫界,他最經典的一役,是擔任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時,率領牙醫界加入健保「總額預算制」。

當時,健保還是論量計酬,醫師做多少、給付多少,但陳時中意識到健保很快會入不敷出,因此整合牙醫界,率先配合實施總額預算制,意即每年先畫出一塊固定預算給牙科,再用點數換算醫師可得的收入,量入爲出。

「當時醫界大部分人都反對(總額制),因爲大家不清楚、會怕,但他(陳時中)滿有遠見的,跳下去花很多時間說服牙醫界內部,」同樣是牙醫師出身,臺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秘書長吳明彥表示。

事後看來,在健保財務越來越吃緊下,牙醫界因爲最早與政府談判,先保住一塊大餅。

在政壇,「果決」則是多數人對陳時中的第一印象。

他果決、秉持專業

做好隔離讓包機回臺落實

「幾乎部長開的會議,都是有會議就有決策,就算沒辦法當場下決策,他也一定在時間內,例如明、後天就要求你把決策資料再評估出來,」曾與不只一位衛福部長合作過的醫事司司長石崇良形容。

明快決策背後,部分是靠着陳時中精準的數字能力。

一位衛福部不願具名的幕僚舉例,陳時中常面對醫院長照機構要求提撥經費,部內主管報告有多少家機構、需要多少錢、因此需增補多少預算、費用變成多少百分比時,「他一聽就知道數字對不對,即使中間數字是不同領域的專業名詞代換進去,也都能掌握。」

但更重要的,是透過傾聽不同專業的意見,讓決策快速的同時,也兼顧品質

「只要不同(利益團體有聲音進來,他都很願意瞭解。」專長於社福的立委吳玉琴舉例,長照2.0上路後,身心障礙族羣反映,其與老年人在照顧需求上有差異,不應一體適用。陳時中理解後,便拍板將部分老年人與身心障礙族羣的補助分流。

例如,老年人入住住宿型機構,是針對個人,一年最高補助6萬元;但身心障礙者入住,則是針對全日型機構,每牀每月補助6千元,以解決身心障礙長照機構過去被設下服務費用天花板,無法隨物價、時空調整收費,難以精進服務品質的困境。

「他的做事態度,從來不會敷衍或呼嚨,有些政務官都把事推給下面的人,但如果部長沒出來承擔或交代,下面的人有時能拖就拖,」吳玉琴觀察。

不過,決策明快只是戰術,政務官如果沒有清楚的戰略和中心思想,也難以服人

我們訪問7位立委、衛福部幕僚和醫界人士,他們共同的觀察是:陳時中是個秉持專業,「不討好民意」的部長。

石崇良以這次包機接回武漢臺商爲例。初期許多人擔心接回後,臺灣醫療量能能否承受?風險能否控管?「很多人說臺商不要回來最好,假如只是安民心,大可用社會反彈最小的來做(指不接回臺商)。」

但陳時中經過評估,認爲只要做好檢疫隔離,便能將衝擊降到最低,仍應接回臺商。

「(部長認爲)專業最重要,再來纔是透過溝通,讓大家安心。」石崇良表示,接回的臺商除了在機場檢疫,入住隔離處所後也一律在24小時內再次排檢,確認無防疫破口,就是要消除一般民衆的不安。

「有些人(武漢專機回臺臺商)排檢完說,我是陰性,你幹嘛還關我(指隔離於處所)14天? 我們就跟他們說,這是爲了讓社會大衆安心,」石崇良透露。

其他包括不怕得罪醫院經營者,堅持讓住院醫師納入《勞基法》,照顧年輕醫師權益;不怕大醫院因利益減損而反彈,推動醫療分級轉診制度,讓醫療體系健康;不怕被法界與民權團體非議,推動醫療刑責合理化,凝聚醫界士氣等,都是陳時中力推的政策。

「其實無限制的滿足大衆,在政治上是最容易的,民衆要什麼就給,也是政治上最不得罪人的,但他(陳時中)願意秉持專業,做他應盡的責任,」林靜儀觀察。

不過,陳時中並非不懂人情,否則一個政務官若只有鐵腕,遲早因處處樹敵而四面楚歌,難以成事。

健保署長李伯璋透露,陳時中在一個政策影響某方利益的同時,會盡力做出配套彌補。

例如,近年健保推動藥價改革,藥師配合改革方案同時,會減損藥局收入,因此衛福部便增加藥事服務費,「不會讓人家白做工。」

李伯璋再舉一個例子,推動醫療分級轉診制度,會讓大醫院因少看小病、輕症而減少收入,「他(陳時中)會說,我們是不是有些錢去給大醫院做急、重、罕見病症的照顧,給更多資源。」

「有些人嘴巴講說要有配套措施,你問他要有什麼配套?他只講『就是要有配套』,但部長不會講這種鬼話,他會很明確告訴你要怎麼做,」李伯璋直言。

同時,陳時中的溝通更是硬中帶軟,沒有身段。

他鐵漢中帶柔情:

WHA被打壓仍高歌謝僑胞

林靜儀舉例,她和陳時中兩度參與「世界衛生大會」(WHA),會議上得面對許多國家打壓,甚至是惡意;但會議結束後,陳時中會拋下情緒,在晚餐時主動唱歌炒熱場面,表達對臺灣僑界的謝意,「他會唱《母親的名叫臺灣》這類歌,陪大家喝點酒,感謝全球有醫療背景的臺灣人對臺灣的支持。」

固然,重大疫情的時勢讓大衆看見了陳時中,但如果是沒有能力的人,往往只會被時勢的浪潮淹沒,而無法在大衆檢視下站穩浪尖

在這個疫病持續蔓延的非常時刻,期許這位「不討好民意」的部長,能繼續堅持以專業凌駕政治、民粹,帶領防疫體系走過危難。

【延伸閱讀】

商業週刊168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