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政男/自認是臺灣人而非中國人 年紀越輕比率越高

▲自認是臺灣人而非中國人的比率,年紀越輕比率越高。(圖/本報資料照,示意圖

文/沈政男

媒體最新民調顯示,自認是臺灣人的比率,從1996年的四成四,上升到2016年的七成三,創下歷史新高。從年齡層分佈也可以發現,自認是臺灣人而非中國人的比率,以及主張臺灣應該獨立的比率,年紀越輕比率越高。

這樣的發展趨勢不令人意外,比較有意思的是,該份民調少見地問了「願爲臺獨付出的代價」這樣的問題,得到的答案是,各有兩成左右臺灣人願爲臺獨而打仗、承受經濟損失或減少邦交國,而超過四成的人認爲若因此失去中國觀光客也沒有關係。

整體來說,這是臺灣意識在這片土地繼續成長的明證,而且這樣的趨勢在年輕族羣身上最爲明顯。解嚴三十年、教改二十年與政黨輪替十五年,帶動了這樣的轉變趨勢,當臺灣人對歷史與土地更加認識以後,自然在情感上選擇擁抱臺灣。

然而與此一成長趨勢形成對比的現象是,主張臺灣獨立的比率,急獨與緩獨加總起來,二十年來始終徘徊在三成多左右,也就是說,雖然自認是臺灣人而非中國人的比率已佔絕對多數,但大多數臺灣人僅止於在情感上選擇認同臺灣,尚不能在理念上描繪國家圖像,更無法凝聚集體意志,爲實現這幅國家圖像而形成熱情行動

黑格爾的歷史哲學主張,歷史是理性的開展,歷史是自由的進展,歷史也是民族精神力量的展現,用這樣的觀點來看待臺灣意識與臺灣歷史可以發現,臺灣人的理性力量,至今爲止,僅止於追求個人自由,在臺灣這片土地上不受宰制與囿限,還不能擴充到國家層次,在世界舞臺伸展集體的自由意志。

時代力量立委林昶佐進入國會後,自稱是臺獨。(圖/本報資料照)

精神意識的發展,依照黑格爾的辯證法,乃遵循肯定自己、否定自己,再整合到更高層次的自己這樣的進程。臺灣意識的出現,始於一百二十年前的馬關條約,這是自我肯定的萌芽,這個面向至今仍在發展;知道自己是臺灣人以後,臺灣面臨了日本殖民國民黨獨裁,與中國武力威脅,在過程裡臺灣人逐漸意識到,自己不是日本子民,不認同黨國體制,也不是中國人;而在每一次的否定之後,臺灣人形成了更完整更清晰的自我認同。然而光是在主觀意識上形成自我認同是不夠的,真正的自由必須是國家層次的自由,而這樣的自由必須透過在世界舞臺伸展獨立的國格才能實現。

從這樣的觀點可以看得更清楚,蔡英文新政府的成立在臺灣歷史發展所象徵的意義,及其該肩負歷史使命。另一份由臺灣指標民調所發佈的最新調查也顯示,如果接受九二共識與兩岸同屬一中這樣的前提,臺灣才能與中國繼續維持官方與經濟交流民衆認爲蔡英文應接受與不應接受九二共識的比率,各有三分之一,此結果與聯合報吻合,也就是臺灣人大約只有三分之一,願意爲「臺灣人不是中國人」這樣的臺灣意識付出顯著的實質代價。這兩份民調都在提醒新政府,臺灣意識發展至今已經到了瓶頸階段,臺灣人究竟要停留在對臺灣的情感認同,還是願意前進到下一個階段,也就是形成熱情與意志,在世界舞臺伸展國家層次的集體自由?

國家意識發展不進則退,臺灣在李登輝時代對兩岸關係曾提出「國與國」論述,但馬英九主政八年以後,拋給中國一條拉住臺灣、名叫九二共識的繩子,以至於繼任的蔡英文新政府還沒上任,先在兩岸問題上被綁手綁腳,必須採行「維持現狀」這樣的政策主軸

現狀如流水,不可能變動不居,聯合報的民調數據就是明證。陳水扁主政八年,將臺灣意識在情感認同上往前推進一大步,但馬英九接任以後,臺灣意識表面上繼續成長,實質上臺灣人的統獨取向已呈現停滯狀態。二十年後的聯合報民調將呈現怎樣的臺灣意識與臺灣前途數據,取決於新政府未來四到八年的施政,而如何讓臺灣意識繼續往前邁進,將是蔡英文總統最重大的歷史任務。

►►►掌握最新觀點,給88論壇粉絲團按個贊!

作者沈政男,醫師。本文出自沈政男部落格,已獲授權刊載,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討論與聲音,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