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富陽》沃彩繪壯藝  源襟江山情 專訪兩岸藝術大家李沃源老師

程富陽》沃彩繪壯藝  源襟江山情 專訪兩岸藝術大家李沃源老師。(圖/愛傳媒提供)

【愛傳媒程富陽專欄】說起李沃源老師,海峽兩岸的藝文界對他的名字自然非常熟悉;因爲他既畢業於臺灣復興崗學院藝術系,也曾赴中國大陸北京師範大學藝術學院就讀該院的書法碩士班;他不僅是臺灣中國美術協會的理事,更是2007年成立於北京、臺北的「兩岸和平文化藝術聯盟」創會理事長兼總會秘書長,目前也是「港澳臺美協」的臺灣主席;他不但屢獲臺灣全國美展國畫金龍獎、金像獎、金鷹獎的魁首,也曾獲臺灣中國文藝協會國畫文藝獎章、美國加州州務卿州政府文化獎,及大陸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瓷板畫金獎等殊榮;更於2013年獲得由大陸頒贈的「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榮譽,可謂是當代兩岸綜合書法、國畫及陶瓷藝術的名家。

但大概很多人不曉得,李沃源老師繫於1957生於福建省金門縣,9歲就開始學習中國畫,而在大學時代本專研於油畫、素描和速寫,卻直到而立之年後才轉向勤學水、墨的運用;他視臺灣水墨畫大師李奇茂如父執,在李大師百年之際,是大師所有子弟中行叩拜禮的唯一弟子,可見他對李奇茂老師的尊重與敬仰;而李大師對他這位弟子也特別器重與賞識,生前即說:「李沃源作品,線條老辣、氣氛掌握雄渾中有東方氣、構圖奇險突破,充份將油畫厚實質感自然肌理表現畫面,更有別於傳統國畫,有書法線性元素,展現璀璨色彩的突破,別於傳統。」顯見大師對他這位得意門生在藝術創作上的肯定。

藝術追求巔峰 落墨穠纖合度

華人知名文化節目製作人吳放,在一篇《江山雄渾 草木華滋》文章中描述:「李沃源的彩墨有山巒起伏,磅礡雄渾厚實,煙雲流動幽遠的逸趣;其描繪草木疏密節奏層次,可看出下筆落墨處那份搜盡奇峰寫生壯碩江山,瞭然胸襟的篤定自信;而人物點景則呈現堅實老練國畫速寫功力,構圖取景以傳統國畫表現西畫透視遠眺,間以現代建築或三五房舍、或鄉村街道、或漁港市鎮,莫不深具走入生活、走出傳統的時代感獨特創作情懷。」這段話,的確很能展現沃源老師的藝術創作畫風;而這也正是他一貫想運用融會東西方繪畫技法,呈現美麗迷濛山水境界,讓觀賞者走入凝結山水畫裡那種突破傳統的風格。

但如果熟悉李沃源老師的人,就不難發現,在他傾向跳脫傳統國畫畫風的同時,其在情感上卻如峰迴路轉般的走回傳統,將他的觸角由飄渺的山水拉回與生活結合的脈動之中;沃源老師用自己的才情,激情抒發胸中丘壑,創作下筆落墨處盡顯雄渾、大氣,色彩厚實、濃烈、清新,光影色墨結合巧妙;其揮毫千年林木蒼鬱高聳天籟、遠眺山巒羣峰氣勢雄偉壯闊,濃淡乾溼展現得宜;其臨墨國畫兼具現代感的萬般色彩壯麗、恬淡、清幽、深邃、空靈與秀麗;沃源老師這般表現傳統山水作品,讓生活在喧囂都市裡的人們感受到一種輕鬆與快樂,給人們一種美的藝術饗宴,既引人入勝,又令人愉悅。

畫作兼融東西方 殊榮橫跨兩岸心

也許,系因李沃源老師出生於戰地的金門,又與一水之隔的大陸鄰近,他的個性中既含有離島淳樸的秉性,亦負有戰地軍人的堅韌氣質,更夾帶一股大陸型雄渾的東方氣息,讓他的創作藝術能融會東西方繪畫的迷離與現實;難怪小說家朱秀娟女士在觀察他的畫作後,要發出如下深刻的描述:「看畫家李沃源作品、可以感受到中國江山景物氣勢磅礡、震動人心、尤其畫中透露一股天地之氣。」這種藝術的天份,讓他的彩墨作品【玉山迎春】成爲第一位被北京毛主席紀念館永久館藏的臺灣藝術家作品。

尤其難能可貴的是,李沃源老師能攀越傳統而創新,將彩墨最困難的淡墨層次,展現其流動的神韻創作在陶瓷上,藉以表現出整體東方獨特的韻味,他在高溫1230度釉色彩繪種燒製中,運用還原燒色料超過百種的色料變化,遠看猶如一幅幅潑墨山水畫,近看才發現這些意趣盎然的國畫不是畫在紙上,而是燒製在瓷板上,令人稱奇驚豔;這種創新的藝術表方式,也讓他的瓷板畫【日月潭】,在大陸一舉拿下雙殊榮「中國陶瓷工藝大師」以及「百花獎金獎」的至高榮譽。

臺灣藝術之光 不忘當年初衷

縱使李沃源老師,目前已臻兩岸藝術大師地位,更堪稱臺灣藝術之光,但他謙虛沉着,虛懷若谷,而且平易近人,經常以畫作贈予有緣人;或者他內心更在乎的,是一分對社會藝術內涵能有所提升的企望。近二十年來,他前後贈畫逾數十幅給他的母校政戰學校(已更名政戰學院),更不吝持續分別捐畫給「復興崗文教基金會」與「復興崗校友會」典藏。位於北投小坪頂的「復興崗會館」,一入大門那幅懸掛於大廳牆堂之上的,正是他的大作《臺北港》,盡繪出佇立於復興崗小坪頂上俯瞰臺北港那份岸芷汀蘭,郁郁青青的氣象神韻。

英國詩人白朗寧曾說:「藝術應當擔負起哺育思想的責任。」不管在您的眼中,李沃源老師是那個臺灣藝術之光的化身,或是中國陶瓷工藝大師的高遠影像,還是中國國畫書法的名家光環,抑或是兩岸促進藝術交流的總監高位;但對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仍是那個汲汲於藝術追求的原始創作者,他仍是詩人所說那個哺育大衆思想的純藝術家,他仍是那個曾佇立大屯山下而不忘初衷的復興崗人;訪談後,在我腦中浮印的,既是兩岸藝術界對他「江山雄渾,草木華滋」的筆繪影像,也泛有詩人王維那句:「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的人格餘音。

作者爲退役上校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