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治堵要走出“僞智能化”困局

怎樣出行纔是最明智的?出租車在哪接客最有戲?在四川省成都市,如此“耳聰目明”的,是成都市交通運行協調中心裡的一塊巨大屏幕。

實時客流預測和出行規律的分析,是智慧交通建設技術難題。成都市交通運行協調中心採用阿里雲中臺作爲大數據底座,擁有強大的數據運算能力和複雜數據的處理能力。它打破了數據孤島,讓城市交通變得日益“聰明”。

面對諸多行業“痛點”,成都市交通運行協調中心擺脫了“僞智慧化”,讓智慧交通曙光乍現。

“最強交通大腦”爲成都破局

截至2019年年底,成都市域機動車保有量577.2萬輛,城市居民日出行總量約3822萬人次,早晚高峰交通擁堵成爲常態。在此背景下,成都市交通運行協調中心應運而生。

早在建設之初,成都便採用阿里雲飛天平臺,接入全市航空、公路、鐵路、地面等14大類交通全量數據,對交通運行進行全面監測、預測和預警。達摩院頂尖科學家,還結合成都交通實際,研發出國際領先的視頻智能AI分析和時空融合分析模型,可實現對城市人流、車流、事件的態勢研判

現在,成都市交通運行協調中心儼然成了一個強大的交通聯網系統,發揮出了“最強交通大腦”的作用。

一塊大屏連接四面八方。以成都雙流國際機場爲例,以前,這裡的出租汽車投訴率居高不下,自從接入成都市交通運行協調中心,傳統“人盯車”的執法模式,變成了“人在做、天在看、雲在算”,出租汽車投訴率陡然下降了90%。這是成都市交通運輸行政執法總隊機場大隊執法人員邱銳始料未及的事情。

成都市交通運行協調中心主任羅健說,依託阿里雲的技術及生態能力,成都將陸續實現全市交通運行狀況“看得清”、各類運輸服務主體“喊得應”、交通規劃和重大決策“想得透”。

城市治堵不能走入死循環

成都的探索,正爲更多的“堵城探路

如今,交通擁堵已成爲困擾大城市發展頑疾,似乎每天都有人在抱怨交通擁堵。遺憾的是,目前,大多數城市仍沒有足夠的能力,來應對交通擁堵所帶來的巨大挑戰。無奈之下,建設更多的城市道路,似乎成了最主要的解決方案。可如此一來,就很容易陷入誘導需求的陷阱:更多的城市道路,只會帶來更多的交通流量。於是,“堵―建―堵”就成了一個死循環。

在沒有對交通進行有效管控的情況下,一味增加交通供給,只會讓擁堵的情況更糟糕,這就是著名的“當斯―托馬斯悖論”。隨着這一悖論被不斷證實,一些發達國家率先“換道”,改用高新技術來改造現有的道路運輸系統和城市管理體系

新加坡爲例,一個面積爲716平方米的島擁有約80萬輛機動車,平常在路口幾乎看不到交警的身影,但是交通卻十分順暢。原因何在?有賴於新加坡的智慧交通體系。

智慧交通更能有效解決道路擁堵,代表着一個發展方向。

短短41年,深圳從一個不爲人知的小漁村,一躍成爲了國際科技大都市,這也使得這個面積僅有1997平方公里的地方人口超過2100萬,汽車保有量超過330萬輛,人口和車輛密度均居全國第一,人、車、路和交通管理矛盾凸顯。而深圳正是依靠智慧交通這一法寶,成功甩掉了“堵城”的帽子,也引起了全國的關注。

近年來,5G、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開始興起,國家層面也明確提出要用科技創新完善交通建設,悄然間,智慧交通似乎迎來了一個風口,互聯網巨頭紛紛佈局智慧交通,搶灘鏖戰萬億規模的智慧交通市場。

爲智慧交通建設貢獻“成都樣本

客觀地說,在一些地方,智慧交通的口號喊得響,實際效果卻差強人意。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這些地方的城市治堵走進了一個“僞智慧化”的困境。智慧交通和交通信息化是兩回事,如果智慧化的設備收集上來的數據是封閉的,智慧交通也僅僅是披了一件智慧化的外衣而已。

“總體上來講,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系統,如何更深層次地對全域交通數據進行‘聚通用’處理,纔是關鍵所在。”阿里雲副總裁、數據智能總裁曾震宇說,把數據形成從融合感知、實時認知、自動決策,再到跨域協同的閉環,嵌入到業務流程當中,融入司機、出行個人的日常生活。在雲計算方面,阿里雲有獨特的優勢

曾震宇表示,阿里雲將和成都一道,打造“成都交通樣本”,爲探索智慧交通新模式起到領航作用。“我們將充分聯動高德地圖、螞蟻金服釘釘等阿里巴巴各業務板塊優勢,爲成都交通數字化跨越式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國家智能交通系統工程技術中心首席科學家王笑京曾公開呼籲,中國應該根據自己的需求和技術優勢,發展自己的智慧交通系統。

交通的數字化潛力巨大。可以預見,不遠的將來,人們的物理世界將與數字世界融合在一起,城市居民將生活在人工智能計算出的最優交通出行場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