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安眠藥切忌做2件事 醫警告:與死亡一線之隔

失眠者想方設法入睡,但有些方法卻可能讓人送命。(圖/pixabay)

安眠藥改善睡眠困擾的人愈來愈多,根據健保署統計,全臺使用安眠鎮靜藥物人數達426.5萬人,1年有超過9億顆安眠藥被吞下肚。失眠者想方設法入睡,但有些方法卻可能讓人送命。

一夜好眠,對許多人來說是很奢侈的願望。根據健保署統計,2016~2018年全臺安眠鎮靜藥物用量從每年8.53億顆攀升至9.18億顆,以每顆1.5公分計算,藥物長度可環臺12圈;用藥人數也從411.7萬人增至426.5萬人,顯示愈來愈多民衆有睡眠困擾,需仰賴藥物入睡。

最近1名退休刑警妻子因使用醫師開立的麻醉藥治療失眠,卻在睡夢中過世,死因是多重藥物中毒與窒息。檢察官發現死者睡覺時戴的面罩內,含有吸入性麻醉藥Isoflurane愛氟寧以及其它2種安眠藥物。

安眠藥可以用面罩吸入使用嗎?用麻醉藥助眠風險是什麼?還有哪些錯誤的助眠行爲,可能讓人送命?

「把安眠藥裝進吸入性面罩使用?這不符合醫學常規,」睡眠專科醫師、思維診所院長江秉穎認爲,目前的安眠藥多爲口服,不可能以面罩吸入的方式來治療失眠。

至於想利用麻醉藥「昏睡」,更可能一腳踩入死亡陷阱。麻醉藥Isoflurane是醫院常用的全身麻醉劑,「一般診所沒法開出這種處方,Isoflurane的藥單上也未註明可以當作睡眠用藥,」臺中榮疼痛科及麻醉部主治醫師洪至仁說,就此案而言,醫師把麻醉藥用來治療睡眠是屬於「藥品仿單標示外使用(off-label use)」,也就是使用方法已超出藥品使用說明書規定,自然有一定風險。

洪至仁說,這類藥物副作用是會抑制呼吸,且全身麻醉後,患者毫無行爲能力,無法自己控制呼吸、血壓、心跳,有時還得插管由機器供應氧氣及呼吸,「全身麻醉就是把身體所有的反射都去掉了,自己不會呼吸、完全依賴他人,」他說,這表示此人的生命徵象此刻完全操控在別人手裡,絲毫馬虎不得,所以必須要有專人及儀器監測,「麻醉藥不能當安眠藥,這是很危險的,更不可能自己在家裡使用,」洪至仁說,目前合法可在家中使用的吸入性麻醉劑是治療疼痛的,並非失眠,「若在家裡麻醉麻到睡着了,誰來叫醒他?」他憂心地說,患者很可能從此一睡不起,實在太危險;江秉穎也提醒,「麻醉藥的睡眠深度,是患者被刀割了也不會醒過來,」他認爲在家裡使用麻醉藥助眠是很危險的。

爲什麼有醫生甘冒如此大風險,用這種方法協助患者入睡?1位不願具名的麻醉科醫師推論,使用麻醉藥物助眠應該是利用藥物的物理特性,因爲麻醉藥物多爲水劑,若能滴在面罩的盒子裡,加熱成爲蒸汽,由患者的肺部吸入到血液吸收並影響大腦,只需要一點點的麻醉藥量,達到足夠睡眠就好;但問題是藥物劑量難以拿捏掌控,何況是讓患者在家自行使用,睡眠與死亡僅一線之隔,「還是不要亂試,風險及代價太高,」他說。

不少人喜歡喝點小酒幫助入睡,也會影響安眠藥效果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鬆德院區成癮防治科主任黃名琪解釋,很多人認爲喝點酒可幫助入睡,但當酒精漸漸被代謝完,反而可能破壞睡眠結構,造成下半夜淺眠、易醒;而且自行混用多種鎮靜安眠藥及使用酒精,會因藥理作用,增加使用藥的危險性

「喝酒不必然對放鬆有效,反而可能增加猝死風險,」江秉穎兼具睡眠專科及耳鼻喉科醫師資格,他說,喝酒除了會影響治療效果,還會抑制呼吸中樞,讓肌肉放鬆,呼吸道受壓迫,患者打呼更大聲;或者原來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人,狀況會更加嚴重,甚至引發猝死風險,因此他常建議患者服用安眠藥期間,儘量不要喝酒。另外,他也提醒正在服用心律不整及心臟衰竭藥物的人,最好隔開2~3小時再吃安眠藥,以免影響藥效

若改變生活作息,失眠狀況仍沒改善,應儘速就醫尋求醫師協助。(圖片來源:pixabay)

影響睡眠的原因很多,找到原因對症治療,才能終結失眠惡夢。黃名琪說,民衆若有失眠問題,可從改變生活習慣做起,譬如改掉睡前想太多的毛病。有人習慣在睡前檢討自己或規劃未來要做什麼事,反而可能造成緊張、煩惱或情緒波動,更加輾轉難眠,黃名琪建議,睡前應儘量安排做輕鬆的事,讓身心處在平靜狀態。

若改變生活作息,失眠狀況仍沒改善,應儘速就醫尋求醫師協助。「不是用安眠藥敲昏睡着就好,找到原因對症治療纔會好,」江秉穎說,目前會影響睡眠的因素有80多種,他建議,有失眠問題時不妨找有睡眠專科執照的醫師,抓出影響睡眠的原因,而不是自己胡亂吞安眠藥,反而錯失治療機會,「真正好的睡眠品質,不是睡了多久,而是隔天醒來有睡飽的感覺,精神飽滿,」江秉穎說。

一名75歲女性失眠20多年,求診睡眠專科醫師後發現,原來是生理時鐘失調以及上呼吸道阻力症候羣,讓她難入眠。江秉穎利用認知行爲治療,爲她調整生理時鐘,同時改善鼻過敏狀況並訓練喉嚨肌肉。結果,這位女士從1天8顆藥到完全不必用藥,順利擺脫失眠困擾。不過目前這類非藥物的治療失眠療程沒有健保給付,每次看診約需自費3,000元左右,整個療程約6~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