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像原始人會更健康?透視舊石器時代飲食法

遵循古法會更健康?舊石器時代飲食法可以參考。(示意圖/Shutterstock)

講到舊石器時代,你腦海裡出現怎樣的想像畫面呢?可能是男性身上披着一件由動物皮做成的衣服,手拿着石塊或長棍棒,追着動物跑着。而女性正拿着編織好的籃子,沿着森林走着,看看有沒有可以食用的蕈菇或莓果。

有種飲食方法稱爲「穴居人飲食法」,或說是「舊石器時代飲食法」,正是一種提倡現代人改吃穴居人食物的飲食方式。(圖/照護線上提供)

在一萬年前到兩百五十萬年前人類還沒進入農耕社會的時候,每個人家裡不會貯存太多食物,因此每天睡醒一睜開眼,就要開始思考今天得去哪裡狩獵,或去哪裡採集食物。假使評估這裡的食物資源已經減少,就會舉家遷徙到下一個住處,繼續狩獵和採集。

現代人雖然也是爲了三餐而奔波,但我們是爲了買三餐的「錢」而辛苦,古代人則是爲了尋找自己「真正的三餐」而忙碌,不僅感覺上不太一樣,實際上我們也吃的很不同。有趣的事情是,有種飲食方法稱爲「穴居人飲食法」,或說是「舊石器時代飲食法」,正是一種提倡現代人改吃穴居人食物的飲食方式。

「舊石器時代飲食法(Paleo diet)」的理論基礎是,我們身體基因演化的速度跟不上人類社會進展的腳步!也就是說,人類身體基因和生理結構還停留在與數萬、數十萬年前石器時代高度類似的樣貌;因此,若現在大家改吃「舊石器時代可以選擇的食物」,會比較健康。

哪些算是「舊石器時代可以選擇的食物」呢?如果出發去狩獵,原始人可以吃到各種肉類生活海邊的人類會捕捉魚類,因此肉類和魚類都可以吃。另外則是一些野外的天然食材,像是水果蔬菜堅果、種子,這些都能靠着採集而獲得。

舊石器時代飲食來源。(圖/照護線上提供)

那麼在「穴居人飲食法」裡,哪些「不能吃」呢?現在許多人是靠着米飯麪條麪包等作爲主食,但這些都是農耕生活後纔出現的產物,因此幾乎像是小麥、米飯、馬鈴薯等這些碳水化和物都不可以碰,豆類也不行。牛奶優格起司等也是我們餐桌常客,但這又算是人類進展到畜牧業之後纔有的,所以這些奶製品也不能碰。當然,精緻的糖、鹽、與各種加工食品都是後來纔出現的產物,也被列爲禁品

舊石器時代吃不到的食物。(圖/照護線上提供)

所以當現代人實行「穴居人飲食法」時,三餐的選擇可能會是這樣的:

早餐吃烤鮭魚加一份水果(像是香蕉哈密瓜

午餐吃水煮豬肉,配上水煮蔬菜與堅果

晚餐烤牛肉花椰菜,再加點草莓藍莓

哇!應該是沒有過得這麼爽的穴居人,舊石器時代的人類應該很難每天吃到三餐,也沒有一天要吃三餐的概念。不過我們繼續看,在現代實行穴居人飲食法且真的很想吃點心時,要選什麼?沒錯,就吃胡蘿蔔條或水果吧。還有,當實行這樣的飲食法時,要多喝水但不能喝飲料(原始人沒有大杯珍奶可以喝喔!),當然也最好儘量多活動、運動,像過狩獵採集生活般的多鍛鍊體能。

「舊石器時代飲食法」的倡議者認爲,當現代人放棄從農耕與畜牧獲得的食材,只吃狩獵和採集能獲得的食物,就能減輕體重、讓人血糖耐受性變好、及讓血壓較受控制。然而,我們必須提醒大家,目前並沒有什麼長期追蹤研究,或大規模的研究能證實這是一個值得信賴的飲食方式。

從「舊石器時代飲食法」裡,我們最能採取到的智慧,就是要減少吃「加工食品」,少點添加了高糖份、高鹽份、高油脂的加工食品,對身體來說是很好的。那今天要減肥的時候,我們要試試看「舊石器時代飲食法」嗎?

其實這是個從原理到食物的選項都值得令人質疑的飲食方式,太過簡化人類的轉變。首先,狩獵採集者有超級超級健康嗎?並沒有,他們的平均年齡大約三十歲附近,有一半的兒童會在成年前死亡,感染和出血都是當時常見的死因,吃這些東西也無法增加他們的平均壽命。再說,舊石器時代的人那樣吃,不是因爲喜歡,不是因爲健康,而是因爲他們沒有其他選擇。

實行舊石器時代飲食法。(圖/照護線上提供)

根據區域地形與氣候,常就會決定了生活在這裡的人能吃什麼。每個地區的食物選擇本來就不一樣。住在海邊的居民,很常出海捕魚,習慣吃海鮮就成爲自然,總是吃着生長在內陸的居民沒機會吃到的食物。所以我們不能認定舊石器時代的古人就都吃得很像。事實上,他們在不同地區就吃着不一樣的食物組合。而就算是人類還沒大規模進入農耕生活時,也有些舊石器的人是會吃穀物的,畢竟也是要原本有發現這些食物,後續才能發展出耕作和畜牧的生活方式。

另外一點是,我們現在如果硬要採取「舊石器時代飲食法」,也不可能每天真的跑去打獵吧,也就是說,我們能買到、吃到的肉類仍舊是由畜牧業養殖出來的肉類,並無法類似早期人類吃的野味。同樣地,臺灣的水果每樣都經過精心改良,來提高水果的產量、甜度、經濟價值,所以我們也不可能吃到原始人所吃的低糖水果。

從石器時代到現在,或許我們基因上沒有來得及有太多的變化,但我們不只是身體上還沒適應現代的飲食,腦袋、想法也還沒有改過來,並不是一味遵循古法就是好。人類不斷變化,環境不斷變化,細菌也在變化,病毒也在變化,我們的生活方式不斷變化,我們只能去找到符合現自生活之中最好的選擇,提高生活的靈活度,不要依賴單一種飲食策略,應該是更好的生活方式。(編輯樑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