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坎古鎮:保舊建新重現歷史輝煌 文旅融合打造特色平臺

人民論壇網3月29日訊(楊武 周豔) 爲進一步推動文旅融合發展,挖掘全國各地文旅融合的創新做法與典型經驗,3月24-26日,人民日報社人民論壇專題調研組到廣東省開平赤坎古鎮進行實地調研。人民日報社《國家治理》週刊副總編輯陶建羣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張琦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勁鬆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生態文明教研部教授青連斌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戰略中心副主任程惠哲等參加此次調研活動。調研組一行走訪了世界文化遺產地開平碉樓村落、塘口世遺廊道、赤坎古鎮、赤坎規劃展覽館、僑小館、新區小學、東和村聯登裡、現龍村人居環境等地方,赤坎古鎮管委會顧問彭耀根陪同調研,調研結束後在赤坎鎮召開了“國家治理創新經驗(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座談會。調研組專家認爲,赤坎古鎮傳統文化資源豐富、自然生態環境優良、基層治理模式先進,可以用“文、治、僑、新”四字概括赤坎古鎮的特色

文:底蘊深厚 、 資源豐富

赤坎古鎮位於廣東省開平中部的潭江之濱,距離開平市區12公里,已有360餘年開埠歷史,是全國聞名遐邇的中國特色小鎮、全國重點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廣東省中心鎮、廣東省新型城鎮化“2511”綜合試點鎮。赤坎古鎮人傑地靈、英才輩出,孕育出一代僑領司徒美堂,誕生了中國革命戰爭攝影創始人沙飛(司徒傳)、首創中國電影的前文化部副部長司徒慧敏、受到周恩來總理親自接見的中國有聲電影開拓者關文清、創造吉尼斯世界紀錄的抗日愛國藝人關德興、中國首位手提琴製造者司徒夢巖、著名畫家司徒喬、著名作曲家胡均等數十位享譽藝壇的名家大腕。關族司徒氏兩大宗族數百年來良性競爭,共同發展,形成了獨特的赤坎宗族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建築風情,使赤坎古鎮成爲民國題材影視作品的首選拍攝地,《一代宗師》《三家巷》《風雪西關》等80餘部影視作品在這裡取景拍攝。華僑文化、影視文化、宗族文化及其衍生的手工藝文化、飲食文化、語言文化、傳統民俗文化等,使赤坎成爲獨具魅力的華僑文化特色小鎮。

調研組在自力村發現,村裡的碉樓錯落有致、保存完好,與周圍的環境交相輝映,碉樓裡面的傢俱一應俱全,集防衛、居住和中西建築藝術於一體,具有濃郁的鄉土文化氣息。2007年6月28日,“開平碉樓與古村落”申請世界文化遺產項目在新西蘭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得通過,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爲中國第35處世界遺產,中國由此誕生了首個華僑文化的世界遺產項目。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教授青連斌指出,赤坎古鎮的開發要處理好傳承與保護的關係,要珍惜和愛護世界文化遺產,用好、用足、用活世界文化遺產,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和魂。

治: 以人 爲本 、 依法依規

爲加強赤坎古鎮的文物保護,改善人居環境,開平市政府實施了赤坎古鎮文物保護與整體改建項目(簡稱“赤坎古鎮項目”)。2014年9月,江門市政府與中信產業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共同開發赤坎古鎮項目,該項目總佔地120多公頃,總建築規模約75萬平方米,上下埠約28萬平方米,入口片區約15萬平方米,河南洲約32萬平方米。該項目計劃投資66億元,秉承“保老城再現古鎮輝煌,建新城融合產業發展”的開發理念,致力於將赤坎古鎮打造爲世界級文化休閒綜合旅遊目的地、中國古鎮旅遊項目旗艦項目新地標、華僑文化保護開發創新示範區。爲此,開平市委、市政府配置了大量優質行政資源,精準發力,突破系列政策性障礙和歷史遺留問題,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堅持以人爲本、依法開發、照顧各方利益、最大限度保護文物原貌,把赤坎古鎮項目作爲民生工程、僑心迴歸工程和遺產重生工程去建設

調研組走訪了赤坎古鎮項目,項目建設初具規模,施工現場一片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建築工人們有條不紊地施工作業。據赤坎古鎮管委會顧問彭耀根介紹,赤坎古鎮項目計劃2022年建成營業,古鎮內將形成3700間客房、11000個餐飲點、25公里水陸線、30個遊覽景點、1800畝景區面積;項目預期年帶動700萬人次流量,促進產業發展49類、就業崗位93類,提供直接就業崗位3000個,間接就業崗位30000個,帶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應。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蔡勁鬆認爲,赤坎古鎮項目具有規模大、高難點和長週期的特點,是一個文旅融合的探索性樣本和示範項目,後續建設要加強頂層設計,向全域旅遊方面發展,實現主客共享,注重與烏鎮等其他古鎮的區別,發揮文化的影響力和傳播力。

僑 : 打造平臺 、 圓夢中華

開平是“華僑之鄉”,現有海外華僑和港澳臺同胞75萬餘人,分佈在67個國家和地區。開平市委書記龐正華向專家組介紹,開平市現有人口70萬,海外人口75萬,是名副其實的“華僑之鄉”,素有“兩個開平”之說,一個是國內的“開平”,一個是海外的“開平”;赤坎古鎮的發展一直得益於關族和司徒氏兩大家族的僑眷和僑匯的支持,不僅凝聚着廣大海外華僑的辛勤付出,也象徵着華僑對家鄉進步的突出貢獻,承載着百年來華僑文化的特殊魅力與靈魂。改革開放以後隨着廣州、深圳、佛山等周邊城市的迅速發展,赤坎古鎮商業漸漸衰敗,人去樓空,古鎮的發展停滯了,成爲開平廣大海外華僑心中的痛。

爲了復興華僑文化,喚醒新一代華僑的文化自信與認同,開平市委、市政府結合時代發展的需要,對赤坎古鎮進行整體保護和利用,真正把華僑文化資源保護好、利用好、弘揚好,擦亮“中國第一僑鄉”的金字招牌,全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平臺,精心打造全球華僑華人的共同家園。赤坎古鎮項目得到廣大海外華僑和當地僑眷的大力支持,喚醒了海外華僑華人對家鄉復興的期盼與信心,傳承了海外華僑愛國和愛鄉的精神。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戰略中心副主任程惠哲指出,赤坎古鎮是廣州文化的高峰和全國文化的高地,開平市要下好先手棋,提高政治站位、放寬眼界,把赤坎古鎮打造成爲華僑文化交流的國家級平臺和以文化引領經濟發展的基地,爲文化強國建設注入赤坎力量。

新 : 打破常規、融合發展

爲了赤坎文物的原汁原味與整體保護,開平市政府近年來拒絕了大量試圖承包部分騎樓、部分街區進行旅遊開發的投資者,創造了“資本+智力+資源”的三方合作開發模式——由中信產業基金投資66億同時開發赤坎古鎮和提升改造開平碉樓與村落景區,由“中國古鎮第一人”、烏鎮和古北水鎮景區的締造者陳向宏先生帶領團隊實施具體的規劃和景區建設,由開平市委、市政府推動成立項目指揮部和赤坎古鎮管委會等機構以推進項目整體開發工作。赤坎古鎮的建設堅持“三個一”原則(即:一個團隊管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一套流程走到底),按照“產權清晰、數據準確、過程合法、結果合法”的要求,依法依規推進房屋徵收工作。

據開平市委常委、赤坎古鎮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赤坎鎮黨委書記陳杰文介紹,赤坎古鎮項目開創了三個“首”,即在全省首個創新“土地使用權公開出讓,房屋跟隨土地掛牌轉讓”的毛地出讓模式;在江門市首個推行承諾制,促進項目提前5個月開工建設;在開平市首個建立預徵地失地農民養老保險機制,解決失地農民的後顧之憂。項目開發始終把農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斷創新工作方式方法,保證項目的結果安全。與此同時,赤坎古鎮項目的開發帶來了三項好處:一是鍛鍊了一支服務鄉村振興的隊伍,二是給羣衆帶來了實惠,三是讓幹部和羣衆看到了赤坎未來騰飛的希望。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張琦認爲,赤坎古鎮的開發與改造令人印象深刻,堅持文化與旅遊相融合、地方特色與資源優勢相融合、傳統文化與現代需求相融合,突出表現在開發理念的創新和基層治理的創新,是鄉村振興的典範,前景是光明的。

人民日報社《國家治理》週刊副總編輯陶建羣指出,調研組專家實地走訪了赤坎古鎮,切身感受到了赤坎古鎮的文化魅力,不同領域的專家對赤坎古鎮的發展提出了寶貴意見,赤坎古鎮在文旅融合和基層治理方面的創新做法值得進一步梳理和宣傳。陶建羣副總編輯認爲,赤坎古鎮的開發實現了3個“並舉”和3個“結合”:開發與保護並舉、傳承與發展並舉、創新與統籌(融合)並舉的3個“並舉”;充分展示華僑之鄉、碉樓之鄉、藝術之鄉和建築之鄉的完美結合,體現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結合,修舊與新建融入華僑文化的結合。陶建羣副總編輯建議,將赤坎古鎮的特色濃縮成爲一句話,便於對外宣傳,提升赤坎古鎮的影響力和傳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