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早到來的一天 紐時:疫情復燃的臺灣

萬華民衆在篩檢處大排長龍。部分專家認爲,如今疫情丕變,須將萬華封區並進行普篩。(圖/中央社)

紐約時報》20日以「遲早到來的一天:臺灣面臨新冠疫情燃起」爲題專文剖析世界眼中的防疫模範生,如何在短時間失守疫情。文中表示,過去臺灣邊境控制得當,讓婆娑小島在全球各國受到新冠肺炎連連重擊之際,仍能安然度過最危險的情勢;然而,病毒變種結合疫苗施打推廣緩慢,爲疫情復燃留下破口所幸,臺灣民衆強韌的適應力,讓疫情新限制能迅速執行。

報導先將場景拉到臺北街頭,學校停課、餐飲業僅剩外帶,篩檢區中大排長龍,政治人物在電視上公開信心喊話,要求民衆冷靜。這樣場景去年在全球各地出現,如今纔在臺灣街頭上演。一波波確診病例讓民衆享受1年多的疫情下正常生活,快速走入歷史。

受惠於疫情早期封鎖邊境,並要求海歸人士嚴格執行14天的隔離措施,臺灣在疫情下仍能過着不受限制的生活;可惜,這些措施在疫情突然於社區爆發後,一切都變了。

疫情復燃下政府祭出新措施,民衆被要求儘量待在家中、出門要戴口罩,卻還沒全面限制日常生活行動專業人士人爲,雖然政府正加快篩檢量,但與病毒傳播速度相比,目前篩檢數量根本微不足道。

不過,報導認爲儘管每天新增200至350例確診病例,甚至死亡病例的出現;但相較於疫情最嚴峻的國家,臺灣疫情數字仍偏低。截至15日爲止,大流行期間臺灣確診病例爲1,290例與12例死亡;更讓人警惕的是,迄今2,350萬居民中只有1%的人接種疫苗。

臺大醫學院蔡甫昌教授認爲,「這一天遲早到來」。疫苗接種牛步、更具傳染力的變種病毒株,爲臺灣大爆發創造破口。何況,愈來愈多人出門不戴口罩、不保持社交距離,更加深這種危機。

疫情的翻轉是漸進式,然後突然戲劇性升高的爆發。2020年連續8個月未出現本土案例,到12月底纔出現個案;即使如此,之後的數個月內也只有小範圍感染。政府在2021年4月14日宣佈,臺灣航空機組員在執行長程飛行任務後,返臺僅需居家隔離3天;相較於先前5天的做法,這樣埋下疫情引爆點。

1周後,華航通知政府1名飛行員在澳洲的病毒檢測陽性;衛生官員擴大對空服機組員的病毒檢測,隨即發現更多飛行員與家屬檢測結果爲陽性,甚至連隔離的飯店,員工檢測結果也爲陽性。

5月10日,曾飛往美國的飛行員在完成3天隔離檢疫後確診;但此前他曾在臺北街頭酒吧餐館出沒。雖然華航開始執行機組人員分組,並執行居家隔離14天;但萬華阿公店已出現工作人員與顧客羣聚感染。自此每日新增確診病例飆破3位數

迄今,確診病例集中在雙北市。目前兩地每日約可篩檢1,600人;但隨着資源逐漸投入,篩檢動能正提升。官員除提高篩檢效率,更優先篩檢有症狀者或與感染者密切接觸的人。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呼籲,沒有感染症狀、沒有接觸史的人,完全無須篩檢,以免在檢測點遭感染。

不過,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的傳染病專家王任賢醫師認爲,目前作法太過「節儉」;他呼籲萬華封區,所有居民篩檢。過去臺灣相對安全,在萬華普篩會造成公衛危害;如今萬華成高風險區,做法須調整。

另一方面,臺灣於3月初獲得AZ疫苗,並逐步爲醫療人員與優先族羣接種。官員強調,莫德納疫苗很快來到,臺灣也正投入疫苗研發。早在2020年1月,島內疫苗製造商就已投注資源,那時武漢尚未封城,病毒的基因序列也已公佈。

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何美鄉認爲,臺灣當時認爲,不管哪種疫苗,臺灣有必要儘快擁有自己的疫苗;或許是對自身研發與生產疫苗的堅持,導致官員採購海外疫苗的行動緩慢。加上年初各國疫情仍嚴峻,臺灣認爲可以在等一陣子。

即使臺灣獲得首批AZ疫苗,但先前確診數低也讓人們沒有急迫性接種疫苗。如今疫情爆炸,何美鄉認爲讓人欣慰的是,臺灣民衆在疫情中迅速的適應力,馬上適應的各種新限制,儘管過去一年是如何的自由。

她強調,現在晚上10點跑步時,都會發現路上的人不管散步還訓練都帶着口罩,「這是臺灣獨到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