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地,不妨合理利用算法(微經濟)

企業借鑑算法,能夠找到最適合的種植區域地方政府合理利用算法,有利於挖掘農業產業的比較優勢,實現精準發展

深圳投資者賴贛峰,來到滇西縣城彌渡已有兩年多。用他的話說,“電腦一算,最適合的就是雲南。”

他的企業近些年轉型農業,聚焦櫻桃番茄產業。“地處北迴歸線附近,又是高原,雲南是櫻桃番茄的適宜產區。”賴贛峰說,靠着幾十年的技術積澱,櫻桃番茄產業選址已有一套成熟的算法模型,只要獲取相關備選地址海拔光照溫度基礎數據,就能確定最適宜產區。

海拔1500米以上,年光照時長超過2200小時,夏季溫度不超過30攝氏度、晝夜溫差大……含糊的“最適宜”,到了賴贛峰這裡都被數據化了,一套算法計算下來,幾個備選地址有了排序

雖然有個縣多次爭取,但當地冬季溫度偏低、算法排序靠後,沒被選中。“倒不是那裡種不了,而是投入更高、產出更低。”賴贛峰解釋,番茄種植的光照和溫度,技術上都可以解決,但耗能會增加生產成本

實際上,不僅選址,在產業選擇、作物種植上,企業都已經用上了算法――澆多少水、用多少肥,通過智慧平臺在線上就實現了對每個溫室的精準管理,用不到行業1/3的成本,收穫了傳統種植5倍以上的產量

算法,讓以往一些不太好量化的適宜條件更具體明確。雖然溫室、無土栽培等農業技術讓人們寒冬臘月裡也能種菜,但天然適宜的溫度、光照有助於農業企業降低能耗支出、提高產出。藉助算法,地方政府也能進一步挖掘農業產業的比較優勢,實現精準發展產業。不管是企業還是地方政府,不妨主動合理利用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