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女生養"小鬼"買降頭粉 爲何學生越來越迷信?

近日,一則“初二女生供養‘古曼童’”的報道引發廣泛關注。一個尚處豆蔻年華的少女,爲什麼會花巨資購買此類巫術用品?她又是通過什麼樣的渠道購買的呢?究竟是什麼原因孩子對迷信深信不疑呢?

【事件回顧】

疫情期間,初二女生婷婷在家裡供奉着一個臉上畫着符咒的娃娃。爲防止父母察覺,她把娃娃藏在房間的衣櫃裡,每天凌晨悄悄起牀跟娃娃對話、上香、供奉食品飲料。據其母親稱,女兒不僅供奉娃娃,還購買了佛牌迷情蠟燭、降頭粉等物品一同“供奉”,至少花費四五千元。

據瞭解,這些“古曼童”、“降頭粉”等產品大都來自電商平臺,特別是二手交易平臺。賣家將“古曼童”作爲帶有靈體的許願靈物,稱供養能實現各種願望。也有賣家對“降頭粉”介紹稱,放在他人食物中,可使對方迷失心智,對“下降頭”人言聽計從。

目前,經記者舉報,各大電商平臺對於此類產品均被下架處理,關鍵詞被屏蔽。此前活躍的“古曼童吧”和“古曼童超話”也已經被關閉。

根據中國科協發佈的《第三次“中國公衆對未知現象的抽樣調查”報告》顯示,在中國,每4個人中就有1個人“非常相信”或“有點相信”算命。而且,超過40%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曾經算過命,近7成人表示日常行爲會受到算命結果的影響

另據一項調查顯示,在現代迷信的人羣中,青少年所佔比重較大。在對占卜和算命的問題上,初高中學生中有30%的人認爲,占卜和算命是“超自然現象、有科學道理”;中學生中有38%的人曾經算過命。在回答“算命預言”的問題時,有高達94%的人表示會“處處小心、適當注意”,這說明青少年對算命的預言是非常在意的。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嚴重的迷信心理

如今,我們會經常看到有些學生將考試考不好,歸因於當天沒有考試運;戀愛失敗,歸因於沒有愛情運;最極端的就是部分學生輟學,說自己經過網上算命後得知自己不適合上學,更適合做生意…… 甚至也有不少大學生,考試前各種拜祭,法學生拜獬豸醫學生拜孫思邈、經濟生拜亞當斯密、考研生拜馬克思,用鍋巴桂圓等零食供奉,祈求考試順利,一路“圓滿、過吧”。

“古曼童”是東南亞地區所特有的事物,也被稱爲“金童子”或“佛童子”,使用不同材料製作成孩童的樣子,經過高僧或法師加持而成,部分“古曼童”號稱在製作時使用已故小孩骨灰、骨頭等物品。“降頭粉”顧名思義,即下降頭時使用,是巫術所用的道具。

一種是網絡。青少年好奇心強,本身對神秘之物就有強烈的瞭解慾望。孩子很有可能在使用網絡或“學習工具”手機時,受到相關“信息病毒”的侵害,如看到相關視頻、圖文,加入相關的社羣、羣聊、論壇等。

另一種可能是偶像同伴。青少年辨別力較弱,模仿能力強,行爲偏好通常會受到偶像、同學的強烈影響和暗示。因此,很有可能是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誤導。

在物質文明和現代科學高度發展的今天,爲什麼有些同學一面孜孜以求地學習科學知識,一面又神經兮兮地求神拜佛相信巫術?這未免讓人大爲不解?試分析有如下4點原因:

首先,學生的特徵心理是迷信的關鍵因素。當下的學生羣體更重視個人價值,他們面臨着激烈的升學競爭和家庭壓力而又前途未知。因此,他們以趨福避禍、預知前程的方式從事迷信活動,正迎合了他們渴望消除不確定性帶來的緊張和焦慮的心理需求,來獲得一種可控感(a sense of control)。也的確有相關的科學實驗證明,迷信會在決策時給我們帶來一種自我肯定的感覺,從而降低了不確定性帶給我們的不良情緒

其次,社會“榜樣”無處不在,使青少年耳濡目染。蓋樓動土看風水、商鋪開業看日子、車牌手機看數字、婚姻測八字,更不要說考試升學,父母帶頭拜文曲星,穿紅T恤紅旗袍…… 等等這些成人的迷信行爲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着涉世不深、心智不成熟的孩子。因此我們常常看到,筆仙、星座、看相、測字、請符等迷信活動在學生間風靡。

再次,同伴效應(peer effects),接收意志力傳染。這跟同學間一起打怪升級玩遊戲十分相似。當學校或班級的同學中間出現廣泛而統一的羣體行爲或話題時,孩子通常會被好奇心和從衆心理所吸引,言行上有所模仿,意志力受到傳染。強烈的求同心理,會讓自己成爲大多數中的一員,以獲得成功感和集體感。否則,同輩羣體的拒絕、冷落、排斥會讓人產生巨大的同伴壓力(peer pressure),足可以導致心智不夠成熟的青少年產生不良的自我評價、社交關係和情緒情感等。同時,青少年對自然界中無法解釋的種種現象沒有足夠辨別和判斷能力時,青春期階段的他們又不願從父母或其他長輩那裡尋求經驗驗證,這就很容易會被同伴的力量所裹挾,深陷其中並深信不疑。

最後,家長對青春期孩子心理需求的忽視。此次疫情的突襲,面對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次挑戰,更何況是青春期的孩子。學生羣體本身就面臨巨大的學習壓力,疫情還延長了他們的離校時間,也隔開了他們與同學面對面的交流,這不僅讓他們對自己的學習更加憂心忡忡,還讓他們失去了與昔日的好朋友們傾吐心事的機會。每天都在父母的督促和老師的催問下上網課、做作業。孩子的迷茫或渴望交流的心理需求很容易被家長忽視。畢竟,疫情期間父母的角色也發生着轉變,從此前單一的物質關懷,到現在需要扮演學習、心理、健康等多重角色,多數家長一定會在孩子的心理建設層面有所缺失。因此,當孩子無法從父母那裡獲取學習動力與能量支持時,就會“尋找”其他的動力來源,以求合理的心理和情緒解釋,這其間就容易被迷信所誘導和侵害。

的確,青少年迷信是綜合各類因素所致,這其中有個人心理原因、社會原因、學校中的同伴原因,也有家庭原因,但誰的責任更大?

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陳志文直言不諱:家長責任最大!

首先,毫無疑問,第一責任是家長!問題孩子背後,一定有一個問題家長、問題家庭、問題家教。家長的責任佔80%~90%。

其次,陳志文表示,當分析一個孩子的行爲時,我們會分析其行爲背後的多方原因,比如社會原因中的網絡原因,爲國外邪術歪術等迷信手段提供了傳播途徑。那麼,在沒有網絡的時代,就沒有這些邪術歪術了嗎?孩子就不受其影響和侵害了嗎?顯然不一定。所以,我覺得這還不能簡單、籠統地歸結爲社會原因。

第三,對於學校的責任,我們不能無限放大。近代學校的功能就是現代化的教育工廠,它首先承擔的職能就是知識傳授。所以,我們在育人上不應該無限放大學校的作用。一個人孩子的品性、道德、教養的培養和塑造,主要靠家庭,這也不是學校教育能完成的。學校教育在其中所起的只是輔助作用,不承擔主力角色,第一主力應該是家長。家長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影響是深刻的,也是深遠的,我們動輒講家教、家風就是這個道理。

北京市盈科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律師徐磊,指出:

第一,售賣者違法了。

第二,根據我國《電子商務法》第38條的規定,電商平臺沒有爲消費者把好第一關,應承擔連帶責任。

第三,“古曼童”作爲境外商品,能否在電商平臺上銷售,電商平臺必須履行監管職能。根據我國《產品質量法》第27條的規定,上市銷售的商品必須具備基本的形式要件。此案件中涉及的“古曼童”屬於典型的“三無產品”,從形式審覈階段就屬於不用上架的產品。

第四,如果商品轉移到“地下”交易,依然要依據《產品質量法》提出的售賣商品必須具備基本的形式要件,如認定爲“三無產品”,不論在哪裡銷售都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我們還可以責令賣家停止銷售,並承擔相應的罰款,沒收其個人所得。

湖南金州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律師邢鑫,補充道:

第一,“國家保護個人合法的宗教信仰,但同時也禁止封建迷信活動,即利用鬼神觀、宿命觀等方式,以欺騙大衆、索取錢財爲目的的活動。”“古曼童”作爲一種吉祥物無可厚非,但被宣傳有“靈體”、許願奇效、需每日供奉,就屬於封建迷信產品。“降頭粉”作爲一種巫蠱之術產品,應禁止售賣。此類商家已經構成非法經營罪、詐騙罪。

第二,如售賣產品確實通過代購方式從國外帶至國內銷售,或許還涉嫌走私罪。

終上所述,電商平臺應對非法銷售的商品加強監管。若消費者購買了非法商品並對其生命健康造成傷害,可認定平臺沒有對消費者盡到安全保障義務,消費者可依法追究平臺的相應責任。

青少年之所以越來越熱衷於迷信,大都是爲了應對學習壓力,迷信成了一種自我安慰、自我減壓的方式。其實,這種緩解不良情緒、獲取可控感的心理同樣適用於家長,由此產生的迷信行爲就更加容易誘導青少年子女效仿並深信。其次,互聯網已成爲當下基礎建設的一部分,網絡迷信由於跟高科技相結合,對於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來說,具有更大的迷惑性和更強的隱蔽性,因此淨化網絡空間,保障青少年上網安全同樣非常重要。最後,希望家長、學校、社會都能向孩子們傳遞正確的人生觀,讓孩子們明白一切成就沒有捷徑可走,只有踏實努力的學習,勇敢的應對目標,堅韌不拔的實踐,才能掌握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