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僅兩杯豆漿重 早產兒小豆七年追上同齡兒更是跆拳銀牌

早產兒小豆花七年時間追上同齡發展,還是跆拳高手。(圖/記者洪巧藍攝)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小豆出生的時候僅有1084公克,是體重極低的早產兒,治療中面臨腦內三度出血,恐怕影響腦部發展,但是在家人醫療團對不放棄持續治療、復健,花了7年時間終於追上同齡兒童的成長髮育,順利進入小學就讀。現在他已經9歲,是個跆拳道高手,去年還剛拿下全國跆拳道銀牌

小豆的媽媽說,小豆剛出生合併腦室內三度出血,醫師搶救的時候都擔心影響腦神經發展,從6個月、1歲、1歲半一路追蹤,發展都跟不上同齡幼兒,甚至到五歲學齡前的檢查還是跟不上,她都做好心理準備,把戶籍遷到有特教資源的小學附近,不過到了7歲入學前再追蹤,發現他已經可以跟上了,「當時真的相當感謝與感動」。

早產兒出生體重低於1500公克屬於「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國民健康署副署長陳潤秋表示,國內每年約有兩萬名早產兒,當中約兩千人屬於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國健署與早產兒基金會合作,從今年開始推動追蹤關懷前驅計劃

▲早產兒小豆的媽媽談一路來的甘苦。(圖/記者洪巧藍攝)

早產兒基金會董事長馬偕醫院醫研部主任陳治平表示,早產兒出生以後會面堆很多併發症,得先熬過這樣的痛苦纔有生命的第一次機會,然而存活下來之後,約有三成會在成長過程當中出現中重度的神經動作異常,必須靠訪視追蹤、給予治療來幫助他們成長。

小兒神經醫學會理事長黃朝慶表示,懷孕時每個階段都是胎兒腦部形成發育關鍵期,然而六、七個月大就出生,腦部結構還沒發育成熟就暴露在外界環境,很容易受到影響,即便沒有腦部出血、白質損傷,還是必須要注意。

早產兒基金會從1995年開始追蹤,22年來累積以有近兩萬名早產兒,幫助他們早期發現,早期療愈,整體追蹤率已經接近八成,但是民間機構力量仍有限,不應該有任何一個孩子被放掉。

▲國健署與早產兒基金會合作,從今年開始推動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追蹤關懷前驅計劃 。(圖/記者洪巧藍攝)

新生兒醫學會常務理事許瓊心表示,鄰近國家日本韓國都有完善的早產兒追蹤計劃,臺灣由民間發起,維持相當不容易,還好今年起國健署攜手民間一同照護早產兒,是重大的里程碑

陳潤秋也提到,在先驅計劃介入後,透過出生通報系統資料聯繫家長,同意收案找可以接受每個月一次電話追蹤關懷服務,後續也會協助到宅瞭解,希望追蹤涵蓋率可提升至九成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