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施展才華平臺 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指揮大廳,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技術顧問葉培建院士(左)在和同事討論。

在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實驗室,空間光學三部副主任設計師王棟(左二)帶領團隊成員研究改進衛星載荷的調整機構。

【圓桌對話】

嘉賓:

黃慶代表 (中國工程院院士、太原理工大學校長

興安委員 (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院長)

何金英代表 (河北省廊坊市第六中學正高級教師

主持人

本報記者 羅旭

“十三五”時期,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加快突破:“天問一號”開啓火星探測,“嫦娥五號”實現地外天體採樣,“雪龍二號”首航南極,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懸浮試驗樣車下線……這份亮麗的成績單,與人才創新活力的釋放密不可分。

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十四五”時期,我國進一步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爲高質量發展打造強勁引擎,要優先處理好哪幾個突出問題?聽聽代表委員們怎麼說。

1.當務之急:關注沒有“帽子”的青年人才

●故事:2020未來科學大獎揭曉。“生命科學獎獲獎者、96歲的王振義教授表示,作爲一個受獎者當然非常高興,但是爲什麼不獎勵年輕人呢?

主持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如何把科研支持力量更多給予青年人才?

黃慶學: 立足新時代,激發廣大青年人才脫穎而出、砥礪前行,是十分現實而又緊迫的重要任務。各部門、各級領導不應只將目光聚焦於“大師”和“頂尖人才”,而應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千千萬萬沒有任何“帽子”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身上。要在體制機制、管理服務等方面繼續創新突破,不斷革除束縛人才發展的壁壘,破除論資排輩的陳舊觀念,爲青年優秀人才創造脫穎而出、施展才華機會平臺

餘興安: 2020年年底,教育部頒佈《關於正確認識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的若干意見》要求,不把人才稱號作爲評價人才、配置學術資源的唯一依據,不單純以人才稱號獲得者數量評價人才隊伍建設成效。可以預期,“十四五”時期,國家將會給青年人才搭更高、更大的平臺,讓他們挑大樑、大膽創新,儘快培養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後備軍

何金英: 要以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爲導向,形成良性競爭氛圍,讓優秀的青年人才能夠脫穎而出並充分施展才能。同時,也要積極鼓勵青年到艱苦的一線吃苦磨鍊、增長才幹,放手讓青年在重要領域和重要崗位上攻堅克難、施展才華,積極爲青年創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發展條件。

2.破除沉痾:讓科研人員告別論文緊箍咒

●聲音:“2020年,沒有一個清華學生因發表SCI論文數量不夠而無法申請學位,但這並非放鬆畢業要求。”清華大學校長邱勇表示,這是高校改革的目的所在:大學不能把學術權力交給期刊編輯和審稿人

主持人:高校師生和科研人員,苦論文數量久矣。破除這一沉痾,需要做出何種努力?

餘興安: 要完善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爲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同時還要注重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要不斷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激發人才創新活力。使更多科研人員能夠沉下心來、潛心向學、埋頭苦幹。

何金英: 系統解決“唯論文”問題,需要在思想觀念、評價管理、運行機制等方面都走出“唯”的死衚衕。緩解“唯論文”造成的各種不良後果,應當真正引入專業評價,建立多主體專業評價體系,多方相關印證和監督,整體形成良性的評價生態,從而系統、可持續、徹底地解決“唯”的問題。

黃慶學: 不解除那些壓在科技人才身上的沉重壓力,不廢除那些強加給他們的“契約”,不取消那些導致他們去追求“短平快”的規定,青年科技人才就難以健康成長科技界的急功近利現象就無法根除。要加大對長期坐“冷板凳”從事科研和基礎研究工作的青年科研人員隊伍的政策支持力度,激勵大家勇於探索、心無旁騖地專注於前沿基礎科學研究,實現越來越多“從0到1”的原創突破。

3.現實課題:引進人才如何用得好留得住

熱點:給予博士生購房補貼100萬元、碩士生50萬元、本科生25萬元,近來一個三線城市的“搶才”新政成爲網上熱點。隨着“人才大戰”不斷加劇,每年都有城市放出類似“搶才大招”。

主持人:近幾年來,我國各大城市之間的人才爭奪大戰愈演愈烈。這就產生了一個現實課題——人才引進後,如何用得好留得住?

黃慶學: 近年來,不少中小城市和基層單位,花費重金向全社會“招賢納士”。但遺憾的是,在引才成本不斷攀升的同時,人才發揮作用情況卻與預期相去甚遠,最終導致人才再次遠走高飛。必須建設有溫度的人才生態環境,創新人才工作政策、體制機制、方式方法,讓人才服務水平與城市治理能級適配,才能確保人才引得進、用得好、留得住。

何金英: 2020年,人才領域熱點新聞不斷,“快遞小哥”獲評杭州市高層次人才,“直播網紅”作爲特殊人才落戶上海,職業農民獲評正高級職稱……從某種程度而言,一座城市在人才評價上的包容度、開放性,是城市本身開放性、創新性的直接體現。一座“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機會”的機遇之城,才能讓各類人才蜂擁而來、各展其才。

餘興安: 當今時代,人才競爭已不僅是單純的薪酬待遇比拼,人才生態纔是更爲持久和根本的競爭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必須以一流的人才生態爲依託。只有營造一流人才生態,加快構建全方位、全週期的人才服務生態體系,形成具有吸引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才能打造出讓人才“如魚得水”的環境,才能讓全球人才嚮往、融入、紮根,才能充分發揮人才第一資源的支撐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