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的藝術,在日常之中!Finding Art in Life

​​​​​​​

設計師於薇(右)、李政瀚(左)。攝影/鄭弘敬

「美感是持續變動的,會隨着生長環境或時代變化,長出一種喜好、標準以及審美觀。」對李政瀚而言,美沒有覺得好壞與對錯,作爲設計師,他和於薇都相信保持開放與自由的心境,持續吸收多種可能,對任何設計作品都有幫助,於薇補充:「美感沒有一個標準和固定的樣子,很怪奇、或傳統的事物也可以很美,用放開的觀點去嘗試不同的事物,可創造自己更多意想不到的體驗。」她尤其獨鍾在臺南的街道上探索,總會在巷弄空間中發現一些獨特迷人的細節,各式各樣斑駁老式招牌,無論是字體樣式、與配色,都展現着它獨有的調性,彷彿不受外在眼光自成一格的模樣,也啓發了於薇。

時代專輯裝幀設計(by 李政瀚)。攝影/鄭弘敬

沒有假設的一種假設

「不設限」是兩人對於美感的共同意念,透過觀察與體驗,隨時保持對於新事物的靈敏度,李政瀚建議,「要讓生活多點轉動,試着去做一些平常想做但尚未嘗試的事,當把慣習的日常推進時,就會在這種變化裡察覺很多過往沒發現的細節。」於薇也說,不管是剛纔提到的路邊觀察或者把自己推出去跟各種領域的人聊天,都可以拓展自身的眼界和美感。

李政瀚提起學設計時,書本中提及的「美的形式原理」理論,似乎美感以可經由一套標準公式化呈現,而卻無法真正領會與明白什麼是美,唯有自己在生命中維持關注與吸收,並滋養自己的創作養分,「當在生活裡感受到一些事情,有些想法產生了,人們是怎麼表達出來?有些人透過音樂或者文字來抒發,我們就是靠設計的作品,這些創作其實都在體現出我們過去在日常裡汲取的東西。」

歌手大成DACHENG專輯裝幀設計(by 於薇) 。攝影/鄭弘敬

時間越少能量越大

如何從生活中找尋創作靈感?李政瀚篤定地說出:「死線前的潛能開發。」於薇接着解釋,時常隨着完稿時間逼近,平常隨意汲取的事物紛紛在腦海裡綻放,在這其中漸漸能抓取到自己想要的元素,唯有把自我逼到極限,靈光乍現的瞬間往往能夠精準地展現創作的想法。「通常壓力最大、時間緊迫時,做出來的東西會是最滿意的。」於薇這麼說。

ZEO (水神) 實體專輯包裝裝幀設計(by 於薇)。攝影/鄭弘敬

於薇和李政翰的年齡差距,被歸屬爲兩個世代的創作者、設計師,於薇和李政瀚的美學教育、擅長領域其實天差地遠,這也是當初兩人合作的原因,李政瀚在着重實作的體系中學會設計,實務上對於材質、製作有更多知識,於薇則擅於視覺的想像,然而這樣的兩人,都有着對美不設規範與限制的信念,在相異的時間軸與世界線裡,各自吸納眼中所見,對外界種種保持敞開,讓兩人互相聽懂彼此的設計語言,形塑出靠攏而相聚的宇宙,無須多言就能共創一種美的實現。

2022鼓神祭主視覺設計(by 李政瀚)。攝影/鄭弘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