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茶有了青春的香

柳倩楠(右)在鏡頭前介紹產品。受訪者供圖

“春天,對於蘇州的茶農來說,是收穫的季節。”手捧捲曲如螺的碧螺春,江蘇蘇州創業青年、90後柳倩楠在抖音平臺開起了茶葉小店。如今,這個始於1953年的江蘇老字號在網上的旗艦店已有11.2萬粉絲。

直播帶貨時,柳倩楠也會泡一杯自家的碧螺春茶。茶香氤氳間,她向網友分享着從碧螺春中體會的生活閒適、滋潤與韻味。今年的明前茶已經上市,她的“抖音小店”忙得不可開交,經常“熬夜發貨”。

唐朝“茶聖”陸羽將碧螺春以“洞庭山茶”之名寫入《茶經》。清朝皇帝康熙則以其“色溪清碧,捲曲如螺、採於早春”之特性用“碧螺春”爲其命名,清代詩人龔自珍更不吝筆墨,贊其爲“茶中天下第一”。

江蘇老字號進軍互聯網

柳倩楠生長於吳中區東山鎮的一個茶香世家。從幼時記事起,她的生活就浸潤在茶香之中。父母都是製作碧螺春茶的大師。學業之餘,柳倩楠就會走進茶廠,在長輩手把手的帶領下學習炒茶、製茶。

2011年研究生畢業後,柳倩楠並沒有選擇與所學專業相關的金融、貿易類的工作。相反,她選擇回到家鄉,迴歸茶園與茶廠。

作出這個選擇,柳倩楠並不是頭腦發熱。其實,早在學校時,她就敏銳感覺到互聯網產業迅猛發展帶來的商機。

結合自家的茶廠,柳倩楠試着開網店,爲自家茶葉打廣告、拓寬銷路。線上銷售不比線下,店家需要在沒有試飲等環節的情況下,獲取顧客的信任。

“這對於茶產業來說,是一項不太容易完成的事情。”爲此,柳倩楠首先從電商客服工作人員做起,不辭辛勞,爲網絡下單客戶解決問題。

在不斷的經驗積累中,她發現,營銷並沒有絕對的套路,贏得銷量和聲譽的是誠信和真心。每賣出一包茶葉,柳倩楠總會在發給顧客的快遞包裹中加上小剪刀和小夾子。

用剪刀方便剪開茶葉袋子、取出茶葉後夾子又方便封裝……在柳倩楠看來,這樣的“小贈品”是“與人方便、與己方便”。如果密封不當,茶葉會發潮、香味也會喪失。這在一定程度上會讓顧客喪失對產品的好感。

小剪刀和小夾子的設計一方面讓顧客感覺到貼心,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證茶葉的優質存放,讓顧客品味茶香。

隨着銷量的不斷提高,柳倩楠建議茶廠專門成立網絡營銷團隊,由專人負責線上營銷工作。她先後在多個電商平臺建立品牌旗艦店,拓寬銷售渠道。

經過柳倩楠的多年運營,公司品牌形象得到大幅提升,電商會員粉絲人數超30萬,公司旗艦店在綠茶店鋪排行榜上穩列前三,年銷售額近5000萬元。

讓“碧螺春”有更多可能性

經過打拼,柳倩楠從父母手中接過接力棒,成爲公司的總經理。

在企業蒸蒸日上的同時,柳倩楠也發現了企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原來,碧螺春茶以明前茶爲最佳。天氣炎熱時,不少顧客買來解暑、飲用。氣溫一旦下降,喝綠茶的顧客就會減少。

“全年有一半的時間忙得要命,另一半時間卻無事可幹。”柳倩楠表示,隨着傳統文化不斷推廣,年輕人越來越喜歡茶這種健康的飲料。而碧螺春茶高昂的價格卻讓“學生黨”、初入社會的年輕人望而卻步。

爲了解決這一系列問題,柳倩楠開始帶領團隊研發攻關。從蘇州特色的碧螺紅茶入手,柳倩楠成功研製出桂花紅茶、玫瑰紅茶、蜜桃紅茶等近30個新品,並獲得兩項發明專利、18項應用新型專利和46項外觀設計專利。

作爲發酵茶,桂花紅茶等新產品不僅延長碧螺春茶的保存時間,也降低單品價格、調和口味,成爲年輕人喜歡的飲品。

通過“線上+線下”“國內+國外”協同發展的營銷策略,柳倩楠目前與多家跨國企業進行戰略合作,年銷售額穩步突破9000萬元。

講好茶故事

父親是國家炒茶大師,母親是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柳倩楠頂着壓力和包袱,苦練碧螺春茶炒制技藝。七年磨一劍,她的炒茶技藝越來越純熟,並在青年炒茶大賽等活動中取得了一系列不俗成績,成爲一名真正的“茶二代”。

隨着不斷的深入瞭解,柳倩楠深感守住洞庭山碧螺春茶“老味道”的重要性。

2018年,在她的號召下,公司聯合全鎮6家專業合作社、兩個家庭農場、5戶經營大戶共同組建“蘇州碧螺茶業產業化聯合體”,通過辦論壇、搞培訓、向茶農收購茶葉和發放農資等舉措,規範茶農種植,帶動農民致富,推動產業興旺。

爲了讓更多的青年茶人學茶、讓消費者瞭解茶,柳倩楠多方奔走籌措資金,建設“江南茶文化博物館”。

經過持續優化升級,博物館被打造成集碧螺春茶歷史文化展示、非遺文化體驗、實踐培訓、觀光休閒於一體的綜合性產業鏈項目。如今,該博物館成爲長三角諸多大中院校的教育實踐基地,並已陸續接待遊客、學子7萬人次。

多年前,柳倩楠在公司和博物館門口擺起涼茶攤,她讓專人負責,拿出家裡上好的茶葉,免費服務高溫中作業的人們。

漸漸地,路過喝涼茶的人越來越多,環衛工人、快遞小哥、建築工人,甚至遊客、路人也都聞訊趕來。2019年,公司加入“清涼蘇州”聯盟。直至現在,柳倩楠的愛心涼茶從未失約,悠悠茶香飄在吳中的東山鎮。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超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