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409家獨角獸看中國新經濟活力與後勁

王志高

近日,《中國獨角獸企業發展報告(2025)》對外發布。報告顯示,中國獨角獸企業數量達到409家,佔全球獨角獸企業總數的近三成,位居全球第二。

這組數據像一束強光,再度照亮了中國新經濟版圖。當全球每三家獨角獸企業中就有一家來自中國,我們既爲這份成績單振奮,更需冷靜思考:這些疾馳在新賽道上的創新駿馬,究竟靠什麼贏得未來?

獨角獸企業的爆發式增長,本質上是一場關於創新效率的競賽。上海智元的人形機器人能優雅地倒紅酒,銀河航天的衛星太陽翼薄如蟬翼,中建材的光伏玻璃突破1.5毫米極限——這些技術突破揭示了一個硬道理:中國創新正從“模式複製”轉向“技術攻堅”。當年共享單車燒錢大戰的硝煙散去後,如今智能工廠裡機械臂的精準舞動、生物實驗室的基因剪刀、太空中的可堆疊衛星,纔是真正衡量創新含金量的標尺。這種轉變如同登山者從緩坡觀光轉向峭壁攀巖,既需要更強的技術肌肉,也意味着更大的風險。

但亮眼數據背後藏着兩個“不等式”。其一是“數量≠質量”,光伏玻璃每薄0.1毫米需要攻克數十項工藝難題,某些領域我們仍缺乏像SpaceX那樣顛覆行業的“超級獨角獸”。其二是“增速≠耐力”,當博銳生物的智能車間將不良品率下降29%,小電科技的物聯網平臺實現秒級故障預警時,這些效率提升能否轉化爲持續創新能力?某家曾估值百億元的AI公司近期陷入裁員風波,恰似一記警鐘:沒有核心技術護城河的“獨角獸”,終會退化成“獨角戲”。

政策陽光與市場土壤的化學反應正在催生奇蹟。北京“服務管家”、杭州“算力券”這些精準滴灌式支持,如同爲創新幼苗定製營養劑。但政府的手如何既扶上馬又適時鬆繮,考驗着政策智慧。宇樹科技從“雛鷹”到“獨角獸”的蛻變證明,最好的扶持不是永遠輸血,而是幫企業長出自主造血能力。當某地政府爲爭搶企業給出“終身補貼”承諾時,我們更應警惕:溫室裡長不出耐寒的松柏,政策紅利與市場歷練需要找到黃金平衡點。

站在全球視野看,409這個數字既是勳章也是考題。美國硅谷用半個世紀培育出蘋果、特斯拉,德國隱形冠軍企業往往專注細分領域數十年。中國獨角獸的“青春風暴”令人驚豔,但能否避免“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週期律?當智元機器人還在練習系圍巾時,波士頓動力的Atlas已能後空翻;當我們的新能源電池續航突破1000公里,固態電池技術又掀起新競賽。創新沒有終點線,今天的領跑可能只是明天比賽的入場券。

這場創新長跑中,真正的對手從來不是榜單排名。把實驗室專利變成生產線上的良品率,將政府補貼轉化爲自循環的研發投入,讓每個“電小二”的智能預警都指向真實需求——這些看似枯燥的細節,纔是決定獨角獸能否進化爲“萬里馬”的關鍵。當全球創新進入“硬核時代”,中國需要的不僅是更多獨角獸,更是能穿越經濟週期、定義未來規則的“新物種”。409家只是開始,下一個問題應該是:這裡會誕生多少個改變世界的“中國答案”?

本版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