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八一建軍節談國共兩軍的共同淵源

軍史館舉辦的北伐90週年特展上,國軍展示國民革命軍第4軍在四橋戰鬥中擄獲大批敵人步槍的照片。(許劍虹攝)

今天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成軍89週年的,中共自然是舉辦了一系列的活動紀念這個對大陸軍方而言有特殊意義的日子,其國防部長常萬全甚至利用此一機會強調反對臺獨的決心。只是在現在的臺灣,可能很少有人明白,目前將中華民國國軍視爲「統一祖國」主要障礙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還有將中國人民解放軍視爲唯一假想敵的中華民國國軍,在中共建軍歷史上真的有過一段共同的淵源。

於北伐90週年特展上展出的汀四橋戰役模型。(許劍虹攝)

從國民革命軍第4軍談起

海峽兩岸熟讀中國近代史的人皆知,俗稱爲「黃埔軍校」的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本身就是孫中山先生晚年「聯俄容共政策下成立的產物。所以不只有包括周恩來在內的大批中共黨員進入官校擔任幹部,「黃埔軍校」第1期到第6期中的畢業生,有許多也成爲了後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將領。中共的十大開國元帥中,就有陳毅、林彪、聶榮臻與徐向前等四位前「黃埔軍校」的師生。

然而,恐怕沒有任何一個北伐時期的軍事單位,能夠比前身爲建國粵軍第1師,成軍日期比「黃埔軍校」都還要早的國民革命軍第4軍。有趣的是,今年在臺北軍史館舉辦的「北伐90週年」特展上,國民革命軍第4軍做爲在汀四橋戰鬥中取勝的英雄部隊,還被塑造成了蔡英文總統時代國軍年輕官兵保衛臺澎金馬地區自由民主制度的好榜樣。

國民革命軍第4軍的獨特之處,在於這支部隊由於建軍時代比「黃埔軍校」還要早的原因,所以雖然不是蔣中正嫡系部隊,但是在國民黨的軍事力量中卻始終佔有不可取代的歷史地位。其次,這支由開國元勳鄧鏗所一手創立,以廣東籍將領爲主的北伐軍隊伍,麾下一度同時容納了鄧演達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陳濟棠、餘漢謀、張發奎葉挺葉劍英等赫赫有名的國共名將。

自1925年7月獲得國民革命軍第4軍的番號以來,這支部隊在北伐戰場上打了一場又一場的硬仗。除了先前提到的汀四橋戰鬥外,他們還在賀勝橋又取得了一場光榮的勝利。最後,他們又在參謀長鄧演達的指揮下,於1926年10月10日拿下了武漢,並因而獲得「鐵軍」的名稱。取得赫赫戰功的「鐵軍」又於一個月後,擴編爲由陳銘樞爲軍長的第11軍與由張發奎任軍長的第4軍。

1926年10月10日,在鄧演達指揮下進入武漢的國民革命軍第4軍。(許劍虹)

八一建軍打響第一槍

伴隨着蔣中正於1927年宣佈清黨,第4軍與第11軍內部的將領們也因爲國共兩黨的不同信仰而產生分歧。時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廣州留守主任的第4軍前軍長李濟深,還有第11軍軍長陳銘樞選擇到南京參加蔣中正成立的國民政府。然而,第4軍與第11軍絕大多數的將士,還是追隨鄧演達參加了由汪精衛領導,延續孫中山「聯俄容共」政策的武漢國民政府。

在鄧演達的安排下,第4軍與第11軍併入了由張發奎將軍任總指揮的第2方面軍原本張發奎打算率領第2方面軍進攻南京,將國民政府統一於左派社會主義的大旗下。沒想到蘇聯利用中共顛覆中國的陰謀,很快的就爲汪精衛所察覺。於是在那一年的7月,武漢國民政府也跟在南京國民政府的後面下令「清共」。此一決定,讓第4軍又再度面臨了一次分裂。

出於對老長官鄧演達的忠誠,還有與共產黨人多年合作下來累積的情感,張發奎一直等到7月中旬才決定響應武漢政府的反共政策。爲時已晚的是,第11軍副軍長葉挺、第9軍副軍長朱德與新編第20軍軍長賀龍,居然在中共前敵委員會書記周恩來的煽動下,於1927年8月1日發起南昌暴動,發表了所謂的《八一宣言》,正式宣佈與武漢國民政府分道揚鑣,成爲中國共產黨的軍隊。

由於從這個時候開始,原本在「聯俄容共」政策下接受國民黨領導的中國共產黨,正式有了屬於自己的「人民軍隊」。這也正是今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建軍節」的由來,只是海峽兩岸似乎已經沒有人在意,這支紅色軍隊其實是從中華民國國軍裡分裂出來的。得知手下造反的消息後,張發奎則指揮國民革命軍第4軍追擊這些叛逃的部隊,一路南下到了廣州。

只是沒想到抵達廣州後,由於張發奎致力於驅逐李濟深與黃紹竑在內的第4軍廣西勢力,而讓其麾下擔任教導團團長與特務營營長的中共黨員葉劍英、樑秉樞兩人逮到機會,於12月發起廣州暴動。雖然張發奎與第4軍軍長黃琪翔設法將共軍逐出了廣州,但是此一重大政治事件卻也使得他們兩人被迫將軍權交給繆培南薛嶽,就此失去了對部隊的影響力。

1928年4月24日,朱德率領參加「南昌起義」的前國民革命軍第4軍官兵在井岡山與毛澤東的農民部隊會師,雙方隨即合併爲中國工農紅軍第1方面軍。爲了與國民政府爭奪北伐的正統,原本第4軍的人馬在中國紅軍第1方面軍的編制下改組爲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繼續維持原本「鐵軍」的外號。從這裡不難看出,國民革命軍第4軍對國共兩支部隊的影響是有多麼巨大的了。

1932年在上海抵禦日軍的19路軍,也是國民革命軍第4軍的傳人。(日出新聞社)

十年內戰的分分合合

繆培南與薛嶽接任第4軍的軍長與副軍長職務後,馬上就因爲遭到廣西軍閥李宗仁白崇禧與李濟深指揮的桂系部隊,聯合陳濟棠與陳銘樞等廣東將領的圍攻,而被迫率領殘部逃往江西省投效蔣中正的中央軍。李濟深入主廣東後,又任命陳濟棠爲第4軍的軍長,與效忠中央,由繆培南與薛嶽指揮的第4軍形成了在一個國民政府內部有兩支第4軍的奇特局面。

緊接着在1929年召開的編遣會議上,蔣中正將江西的第4軍縮編爲了陸軍第4師,並重新啓用張發奎擔任師長。李宗仁與白崇禧則因爲反對蔣中正的裁軍政策而起兵造反,結果在進軍湖南的時候遭到張發奎指揮的第4師大敗。只是爲南京國民政府打贏了一場勝仗後,蔣中正又打起了裁撤第4師的念頭,迫使張發奎只好又倒向桂系,再度與中央軍走上了對立面。

在接下來爆發的中原大戰中,張發奎又率領第4軍起兵反蔣,結果在湖南被自己的廣東老戰友,即陳銘樞指揮的第11軍所擊垮,打到最後只剩下1,000餘人的兵力,根本潰不成軍。1931年,廣東與廣西部隊又因爲黨國元老胡漢民遭到蔣中正軟禁的原因再度造反,張發奎又在李宗仁與白崇禧的授意下重新建立起了國民革命軍第4軍。

一直要等到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出兵併吞東北三省,蔣中正與兩廣將領們達成和解後,國民革命軍第4軍才正式納入了中央政府的體系之內。1932年,吳奇偉接替張發奎出任第4軍軍長職務,投入江西省的剿匪戰爭。從此刻開始,第4軍正式脫離了兩廣地方實力派的指揮體系,成爲中央軍的嫡系部隊。

1932年1月28日,同樣具備國民革命軍第4軍血統的第11軍在改編爲19路軍後,因爲在陳銘樞、蔣光鼐與蔡廷鍇等人的領導下同日軍爆發了激烈的武裝衝突,而一度爲國人視爲抗日救國的英雄部隊。隨後,第19路軍被派往福建追剿紅軍,但是卻在中共與日本臺灣總督府的暗中鼓譟之下走上了造反之路,於1933年11月24日發動「閩變」,在福州成立了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

這支打着抗日救國旗號,私底下接受分離主義勢力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聲援與日本人支持的第19路軍,由於缺乏對其他地方實力派的號召力,乃至於將領之間不團結的原因,在兩個月不到的時間內就爲中央軍以優勢的陸空武力鎮壓。除少數將領逃回廣西投靠李宗仁與白崇禧外,第19路軍大多數將領都爲中央政府所撤換,番號也被撤銷,第11軍的歷史在此走到了句點。

至於中共領導的紅4軍,則也在1933年6月根據中央軍委取消工農紅軍第1方面軍麾下軍級單位的要求而撤銷了番號。第4軍的番號,也因而暫時由中共部隊中消失。不過,由於工農紅軍的主要軍事幹部,都是參與過「南昌起義」或者「廣州起義」的前第4軍將領、軍官與政治指導員,因此「鐵軍」的靈魂早就與共軍緊密的聯繫在一起無法分離。

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講,繼承國民革命軍第4軍血統的共軍部隊不止新4軍,包括由林彪指揮,在平型關戰鬥中曾有所表現的8路軍第115師也被視爲「鐵軍」的嫡傳子弟。(新華社)

攜手走向抗日戰場

對日抗戰爆發後,分別效忠於國民黨與共產黨的第4軍在抵禦外侮的旗幟下再度攜手團結到了一起。1937年10月,在南方八個省份活動的工農紅軍部隊在中共中央東南局書記項英與國民政府達成的協議下,改編爲國民革命軍新編第4軍,簡稱爲新4軍。這個新4軍由北伐時代擔任第11軍副軍長葉挺出任軍長,以延續「鐵軍」的歷史。

至於由吳奇偉指揮的第4軍,則在抗戰初期的淞滬會戰與武漢保衛戰中都有相當英勇的表現。尤其是在武漢保衛戰初期,第4軍與其他七個軍級單位一度被納入了時任第2兵團兼第8集團軍總司令的張發奎老長官指揮下。只是這仗沒有打很久,張發奎就因爲太明顯保存第4軍實力的原因而又被蔣中正剝奪了對該軍的指揮權

隨後,吳奇偉升任第9集團軍司令,其麾下第4軍軍長的職務由歐震將軍接替,服從第9戰區司令長官薛嶽的指揮。在1938年10月的萬家嶺戰役中,歐震指揮第4軍配合第66軍與第74軍一同重創了日軍第106師團。對此,「新4軍」軍長葉挺給「老4軍」軍長歐震如下的評價:「萬家嶺大捷,挽洪都於垂危,作江漢之保障,並與平型關、臺兒莊鼎足而三,盛名當垂不朽。」

1939年春天,張發奎奉命出任第4戰區司令長官,負責兩廣地區的對日作戰。由於第4軍隸屬於第9戰區,張發奎對自己老部隊的指揮權影響相當有限。在第9戰區司令長官薛嶽將軍的指揮下,第4軍先後參加了三次長沙會戰、長沙衡陽保衛戰與湘西會戰。第4軍在抗日戰場上的表現雖然是有勝有負,但是大體而言仍是一支令日軍相當頭疼的英雄隊伍,完全不失「鐵軍」的外號。

至於中共指揮的新4軍,則利用了八年抗戰的機會將毛澤東「七分發展,兩分應付,一分抗日」的戰略發揮的淋漓盡致。雖然在抗戰初期,新4軍曾配合國軍參加了一些小規模的對日作戰,但是葉廷與項英顯然更注重於在游擊區擴張共產黨的部隊與地盤。此一政策,最終導致了新4軍與陸軍89軍於1940年10月在江蘇省北部的黃橋發生大規模武裝衝突。

在這場國共摩擦中,新4軍幾乎殲滅了在抗日戰場上締造輝煌戰功的陸軍89軍,但同時也種下與國軍第3戰區的仇恨。在接下來於1941年1月爆發的「新4軍事件」中,這支部隊遭到國軍第32集團軍包圍與殲滅。一片混亂之中,新4軍軍長葉挺爲國軍所俘虜,副軍長兼政治委員項英則遭部下趁火打劫殺害。事件結束後,國民政府宣佈撤銷了新4軍的番號。

只是,延安方面並沒有接受國民政府的安排,居然又另外派遣陳毅與劉少奇於1月28日在蘇北鹽城重建了新4軍。在陳毅與劉少奇的指揮下,新4軍變本加厲的從事叛亂活動,以打擊「僞軍」與親日漢奸的名義主動進攻與併吞國民黨在華中地區的地方民團武裝勢力,深化了國共兩黨之間的緊張關係。中共所提倡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更因爲新4軍不服從中央指令而名存實亡。

不過,有這樣一支效忠中國共產黨的武裝力量在活動,對意圖維持佔領區穩定的日軍而言還是或多或少形成了壓力。因此只要日軍與汪精衛政權的和平建國軍主動出擊掃蕩中共的「抗日根據地」時,新4軍爲了維持生存還是會組織些像樣的反擊戰。1944年3月發生於江蘇省中部的車橋戰役,便是臺灣人幾乎沒有聽過,但是由新4軍發動的一場對日軍的「自衛反擊戰」。

出於自保的需要,新4軍在透過潘漢年穿針引線,意圖與日軍建立互不侵犯關係的同時,也會對空襲日本本土或者華中淪陷區而遭到擊落的美軍飛行人員提供救助。所以從相當的意義上來看,新4軍在同盟國擊敗日本侵略者的過程中不可以講是沒有功勞的。只是這個功勞相比起在湖南前線的「老4軍」而言實在是微不足道。

除了代表國軍的「老4軍」與代表共軍的「新4軍」外,張發奎指揮的第4戰區在抗戰期間也爲「鐵軍」的歷史添加了一份豐功偉業。原來在張發奎的堅持下,原本被蔣中正下令關押在桂林的越南獨立同盟主席胡志明獲得了釋放。張發奎隨後又以第4戰區政治工作隊的名義,協助胡志明、武元甲、范文同與黃文歡等「越盟」幹部發展在越南北部抵抗日軍與維琪法國軍隊的遊擊武裝。

國軍陸戰隊99旅的臂章,仍可以見到「鐵軍」的稱呼。(天兵柳營札記)

分散在海峽兩岸與越南的兄弟部隊

對日抗戰勝利後,陸軍第4軍於1946年再度縮編爲整編第4師,並且一度在與中共的作戰中遭到殲滅。不過在廣東省主席薛嶽將軍的堅持下,陸軍第4軍還是獲得了重建,並且在1950年經海南島撤退來到了臺灣。在臺灣,第4軍的殘部先是在嘉義被縮編爲陸軍獨立第4師,然後又於1952年3月1日移防到屏東。

同年6月1日,第4師與第56師第1團合併爲陸軍第81師,然後於1955年移防金門烈嶼。這段時間,傳承了「鐵軍」精神的第81師參加了1958年的八二三砲戰,爲阻止共軍武力犯臺做出了不可抹滅的貢獻。1962年9月,第81師在與海軍陸戰隊第1旅完成夏興操演後合併爲陸戰第2師,並進駐高雄地區成爲保衛臺灣南部地區的精銳部隊

1975年7月到1976年8月短短一年的時間內,陸戰隊第2師兩度變更番號爲陸戰隊第54師與陸戰隊99師。直到1999年,海軍陸戰隊99師又因精實案而降編爲陸戰隊99旅。2001年1月1日,陸戰隊99旅依照精進案的規劃又變更爲陸戰守備旅。四年後,這個單位的名稱被改成了今日人們所熟悉的鐵軍守備旅。

如果要從1920年粵軍第1師成立之日開始算起,國民革命軍第4軍有着其他國軍單位無法比擬,長達整整96年的悠久歷史。在這麼長的時間內,國民革命軍第4軍雖然在編制、駐地、番號甚至於軍種上經歷了天翻地覆的改變,但是其「鐵軍」的外號卻維持到了今天,並且仍然爲海軍陸戰隊守備旅的官兵們視爲無可替代的驕傲,十分的不容易。

只是,鐵軍守備旅的弟兄們可能不知道,這個延續自北伐時代的外號,今日也同樣爲海峽對岸的第54集團軍第127機動步兵師所傳承。提起今日隸屬於濟南軍區,駐地於河南省洛陽的第127師,同樣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史上最戰功彪炳的精銳部隊。他們在國共內戰期間從東北一路打到了海南島,並且因爲近年來被多次動員支援抗洪救災而在大陸民間享有盛名。

據說,機動步兵第127師麾下的第379團,就被認爲是北伐期間國民革命軍第4軍「葉挺獨立團」的直系後代。這段共同的歷史,使得目前仍彼此處於敵對狀態的國軍陸戰隊守備旅與解放軍127師,成爲了海峽兩岸碩果僅存的國共「兄弟部隊」。由此可見,國民革命軍第4軍將近一個世紀的歷史,真的可以被視爲國共兩軍分分合合的最好縮影。

更令世人們所遺忘的是,當年由張發奎將軍爲胡志明與武元甲訓練的第4戰區政治工作隊,在嚴格意義上也是今日越南人民軍的前身。傳承「鐵軍」精神的越南人民軍,在擊退法軍與美軍,完成了越南的南北統一後,又在中越邊境與人民解放軍大打出手,恐怕也是張發奎將軍當年所始料未及的。不過也因爲他的努力,第4軍成爲唯一優良傳統同時爲兩岸與越南軍隊所繼承的北伐軍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