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陸戰略機遇期談兩岸關係

報社

掃描QR code參與線上討論

新年伊始,兩岸領導人隔空釋放政治訊號。習近平在政協講話中未高調臺獨,僅重申一箇中國和平統一基本立場,還宣示「堅決維護臺海和平穩定」。蔡總統的元旦演說除延續去年國慶「不冒進」原則,更表達「疫後恢復交流、增進理解」的期望,兩岸關係是否有「新年新氣象」?

去年大陸武統聲高漲,其中固然有美國民進黨反中的「外因」,也有源於北京關於「戰略機遇期辯論的「內因」。2020年恰是中共16大提出「21世紀前20年戰略機遇期」的最後一年,武統論者抓住北京重新思考「戰略機遇期」的空隙,渲染大陸外部環境險惡,並利用疫情下高度緊繃的舉國動員體制企圖裹挾網路民粹,曾一度大行其道,所幸五中全會已明確定調「和平」主旋律

「戰略機遇期」內涵爲何?最通俗的話就是「練就內功」。從外部環境看,國際形勢愈和平對大陸發展愈有利。從內部環境看,大陸作爲「世界最大開發中國家」的基本國情未變,唯有「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才能富起來、強起來。

「戰略機遇期」的思想源於鄧小平時代。鄧有別於毛澤東,認爲世界大戰打不起來,因而拋棄毛時代動員備戰體制,調整與西方世界敵對的路線,此乃「改革」與「開放」的源起。鄧的繼任者江澤民胡錦濤,將「戰略機遇期」一直延續到2020年,並配合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習時代大陸已達到「全面小康」既定目標,GDP也位居全球第二,但正如中共19大的判斷,大陸民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現階段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狀況仍然存在矛盾,故大陸專心「練就內功」的基本任務並未改變,仍然需要「戰略機遇期」爲其進一步發展贏得時間和空間。

然而,相較於「後冷戰時代」總體和平的國際氛圍,當「新冷戰」輿論出現,未來20年大陸是否還有這樣的外部環境?歸根究底,這取決於美國是否將中國大陸視爲「敵人」,以及美國是否有能力像對付蘇聯那樣,構築起一個以遏制和敵視中國爲目標的聯盟。如果認同這一判斷,則「戰略機遇期」的基點將不復存在,反之則依然成立。

川普蓬佩奧近兩年來的言行,讓大陸一些人研判:「戰略機遇期」將不再,若不重啓動員備戰體制,美中博弈將以大陸落敗爲告終。順着這一邏輯,深受美國牽制影響、在中美關係中最敏感的臺灣,將成爲「對美鬥爭」成敗的關鍵。「武統論」的高漲,與否定「戰略機遇期」的認知密切相連。

結局已定:中共在19屆五中全會,堅持「戰略機遇期」的判斷不變,並延續到至少2035年。同時,川普敗選,拜登雖號召以多邊主義制衡大陸,但RCEP、歐中經貿協定相繼簽署,美國一直試圖干預但最終無力叫停。而這兩份協定又爲大陸爭取到至少10年的和平發展期,令大陸與全球化「脫鉤」的企圖,終成黃粱一夢

回到兩岸關係,既然「戰略機遇期」在未來20年依然適用,那麼必然產生兩個基本判斷:第一,以不打仗爲先,故武統是下策;第二,以發展爲先,故經濟融合是上策。但這不表示臺灣高枕無憂,事實上,自去年大陸海空軍臺海活動常態化後,兩岸關係性質已悄然改變,正如外媒提出的「灰色地帶」概念,大陸雖未啓動武統,對臺軍事高壓卻是「既成事實」,不會因拜登上臺、中美緩和而退讓或鬆懈。

拜登外交幕僚坎貝爾日前在視訊會議當面告訴蔡總統,兩岸應恢復對話,蔡總統元旦講話就是對拜登的響應。然而,就像習近平不久前在黨內會議上所言,「政治上的主動是最有利的主動,政治上的被動是最危險的被動」。北京透過重新定調「戰略機遇期」,堅決排除了內部民粹與外部因素干擾,奧秘正是在於佔據了「政治上的主動」。

反觀蔡總統的兩岸論述,亦步亦趨附和美方論調,並無任何開創性的進展,一邊是大陸的軍事高壓持續,另一邊是內部的臺獨民粹依舊囂張,蔡總統已陷入「政治上的被動」,前景堪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