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京高空撒下5萬張傳單 臺灣首位飛行員的故事

1920年謝文達第一次返臺飛行表演,駕駛的是「伊藤式惠美五型機」,飛機的木頭螺旋槳曾被臺中市立圖書館收藏,近年重回謝文達之子謝東漢手中。(影想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1923年謝文達開着全臺集資兩萬元訂購的臺北號,在東京上空爲臺灣議會的設立請願,撒下五萬張傳單。(影想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在1917年的臺中,16歲的少年謝文達仰望天空,無限憧憬的看着來自美國的特技飛行員亞瑟史密斯的飛行表演。三年後他自日本的飛行學校畢業,成爲史上第一位臺灣飛行員,回到故鄉表演,被民衆視爲英雄,也被當時的臺灣總督府視爲殖民地典範。然而在風起雲涌的世界局勢下,他卻爲臺灣做了一項驚人之舉,從此葬送了生涯,流轉於臺灣、中國與日本之間,當年在青天自由翱翔的單純夢想,再也無法實現。

如今這段故事先由他兒子謝東漢紀錄成書,再由監製李崗和導演許明淳拍成紀錄片《尋找1920》,近日集資舉行公益播映,今(3)日舉辦首映會。紀錄片中謝東漢和女兒謝安莉追尋謝文達當年的腳步走訪各地,甚至找到當年返臺表演駕駛的飛機的木製螺旋槳。謝東漢親臨首映會現場,談起父親在大時代底下的選擇與際遇,他表示十分感謝如今有人注意到他父親的故事。

紀錄片中,生於1901年的謝文達,是臺中一中的第一屆學生,成績優秀的他卻在看過飛行表演後決定到日本的飛行學校學開飛機,成爲臺灣第一位飛行員,受到廣大矚目。在警察一個月薪水20元的年代,臺灣總督府甚至爲他發起全島集資,募集兩萬元替他買新飛機,命名爲「臺北號」。

然而謝文達也凝聚起當時身處殖民地的臺灣人意識。蔣渭水就邀他加入臺灣文化協會,希望喚起「臺灣魂」。而當林獻堂等人赴日本請願,希望設立「臺灣議會」時,他更開着臺北號,從東京火車站高空中撒下五萬張請願傳單,喚起日本人的注意。但他也因此在臺日社會碰壁,轉往中國投靠軍閥,也打過中原大戰,後來在中日戰爭時再度因爲身份敏感,最後被迫投靠日本人求生,幾經曲折,直到戰後才終於回到故鄉臺灣。

謝安莉感性的說,「作爲臺灣第一個飛行員,他卻願意在人生最幸福的時候,在撒傳單的那一刻就很浪漫的全部丟掉了,像煙火一樣轉瞬消逝。我一直在想我爺爺犧牲自己的前途,留給了我們什麼,我想是臺灣人、臺灣魂的自覺。」

除了謝文達的際遇,《尋找1920》也紀錄下另一位「殖民地英雄」,原來謝文達的飛行學校同學安昌男,正來自同爲日本殖民地的朝鮮。兩人命運相似,同樣受到史密斯的飛行表演啓發,赴日學開飛機,也都因爲殖民地的身份不見容於日本社會,後來各自投奔中國,分屬不同軍閥派系,曾經的朋友變成敵人,甚至一度在天空中相遇。許明淳表示,紀錄片拍了三年多,最挑戰的就是跨國尋找安昌男的故事。

李崗表示,當年謝文達仰望着史密斯的飛行表演,單純想翱翔天際的渴望,對照後來夾在各國利益之間的尷尬處境,讓他特別動容,「回望1920年代,臺灣的處境其實源自更早以前西方與東方文明的碰撞,臺灣發生的事情其實是承受世界巨大變化的結果。我希望透過這樣的歷史紀錄片留下臺灣的故事,拓展大家的思考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