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估值10億到轟然倒閉 他登頂到失敗僅花3個月

▲ 微微拼車創辦人王永。(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創業大潮鼓舞了一羣人的理想,資本寒冬澆滅了一羣人的希望。對這兩者都深有感觸的,當屬微微拼車的創始人王永。他的創業趕上了最好的時光產品上線短短几個月之後就受到了投資人的熱烈追捧,有人甚至對其估值10億;但也遇上了最壞的時光,沒過多久形勢急轉直下,最終因融資不順倒在了資本寒冬裡。

瘋狂創業取得成功 市值飆破10億

綜合陸媒報導,在2014年,各種拼車軟件層出不窮的時候,王永看到商業版本順風車如此受市場歡迎,於是他也決定自己做拼車。 2014年4月,王永籌備成立了北京微卡科技有限公司;10月,微微拼車正式上線。和嘀嗒拼車、51用車、天天用車一樣,微微拼車希望搭建一個拼車平臺,方便車主乘客互助出行。成立之初,微微拼車的員工不到30人,公司賬上的資金不到400萬元。

「我們用3個月的時間,從30人增長到300人。」王永說:「如今回頭看,當初的一切都很瘋狂。 」

當時正趕上滴滴和快的展開補貼大戰,共享出行由此站上了資本的風口。微微拼車融資之順利超乎想像:2014年12月,拿到來自中新圓夢的400萬元人民幣的首筆投資,公司估值爲8000萬元;2015年1月,又拿到來自茂信資本的750萬元投資,公司估值達到1.5億元。

在資本的簇擁下,微微拼車的數據一路飆升,服務擴及全國180多個城市,註冊用戶超百萬,日均訂單3萬單。很快,中信資本喊出了估值10億的報價,持股約70%的王永身價由此將達到7億。

滴滴順風車上市 嚇跑重要投資者

在微微拼車最受資本追捧的日子裡,有一位知名投資機構的負責人約了三次才見到王永。除了王永每日要跑三四個城市演講、比較忙的因素外,他也坦誠,因爲估值漲的太快,形容那時候的自己是「有了傲氣,不知天高地厚」。

驕傲和貪婪加在一起,讓王永在猶猶豫豫的狀態下拒絕掉了很多急於入局的資本,而把未來孤注一擲在出價最高的中信資本身上。就在中信資本做完盡職調查、準備開投決會之前,故事發生了致命轉折——滴滴來了。

2015年情人節那天,滴滴與快的宣佈了雙方戰略合併的消息,沒過多久,又傳出滴滴將推出拼車產品「滴滴順風車」。當初有意投資微微拼車的投資人,都開始收緊口袋觀望事態發展。

有趣的是,在宣佈推出滴滴順風車之前,滴滴的團隊還曾拜訪過微微拼車,並且信誓旦旦地對微微拼車的高管說,滴滴不會做拼車,即使做也會採取收購或合作的方式,這件事讓王永至今都耿耿於懷。

滴滴把中信資本嚇跑以後,微微拼車並沒有馬上到走投無路的地步。那時候,微微拼車每天要燒掉100萬,賬上的錢所剩無幾,而在微微拼車花掉4000多萬以後,徹底宣告失敗。

▲ 滴滴順風車的出現讓微微拼車陷入危機。(圖/CFP)

四千萬投入善後 仍挽不回頹勢

「在公司發展最熱鬧的時候,我一度迷失了自己。」導致微微拼車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戰略、團隊、管理等方面出現了一系列問題,王永把其中80%的責任都攬在了自己身上。

爲了維持漂亮的業務數據,也爲了抓住原來唾手可得的投資人,微微拼車一度加大了在上海、杭州等城市的補貼力度。最瘋狂的時候,每天要補貼100萬元,最多的一天達到150萬元,王永則自掏腰包拿出了2000多萬元補貼公司。但後來的數據表明,補貼中的30%甚至更多都被刷單者拿走了。

同時,微微拼車的內部管理也存在各種問題。地方分公司動輒從總部要走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的推廣費用,但結果只帶來上千甚至幾百名新用戶;再者,微微拼車學矽谷文化,不但給員工開出高薪,每個月花在買水果、酸奶上的錢都要好幾萬。但微微拼車App的用戶體驗並不好,用戶數激增之後,有一段時間每天要蕩機三四次。

2015年6月,國內股市發生劇烈動盪。無論公司估值怎麼降,微微拼車再也找不到願意接手的投資人。花掉4000多萬元之後,微微拼車不得不宣告進入冬眠期。最後,王永個人又拿出幾百萬元用於善後,支付了員工工資和外協費用。

「我們用3個月的時間從30人增長到300人;又用3個月的時間從300人裁員到30人。從30人到300人很容易,但從300人到30人,過程中的痛苦可想而知。」王永感慨道。

創業失敗教訓深刻 提醒創客「根本是生存下去」

經歷這次創業失敗,王永認爲自己從中收穫了四點教訓:一、創業要避免燒錢,避開巨頭,否則就無法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二、融資不能貪婪,要及時拿錢,出價最高的不一定是最可靠的;三、團隊裡要有同舟共濟的合夥人,懷着打工心態的職業經理人往往是靠不住的;四、內控和管理一刻不可鬆懈,否則公司會死於內耗……

他尤其明白了一點:創業就是要把創造價值當成自己的事業。他曾說「很多創業公司都有這樣一個邏輯:不賺錢不要緊,只要能吸引足夠多的用戶,我們就能拿到足夠多的錢,就能做足夠多的推廣。在他們眼中,創業似乎就等於融資、推廣、拉用戶,這樣周而復始、循環反覆。在這種理念的引領下,很多行業內都掀起了血雨腥風的補貼大戰,以爲有錢就能整合全行業,打通產業鏈,搭建大平臺。其實,很多人都忽略了創業的根本:生存下去,創造價值。」

2015年2月6日,王永與另外35位創業者一道成爲湖畔大學的第一期學員。他牢牢記下了馬雲給學員上課時講的話:做企業,首先要活着,然後再想辦法活得長久。

王永認爲自己曾離成功很近,如今內心漸漸釋然,他說自己還會繼續創業:「如果一個創業者,能栽一個很大的跟頭,對他未來做更大的事情,一定是有巨大幫助的。」

在王永看來,很多中國的創客喜歡製造一些新概念、新名詞,喜歡一哄而上,很多人缺乏冷靜和底層思維,導致創業最後不了了之。經歷挫折的他,深深體會到「作爲創客,置身創業熱潮時仍需守住優雅,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冷靜。這樣,創業之路才能走得更穩更遠。」

版權聲明:圖片爲版權照片,由CFP視覺中國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CFP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