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人才愛獨處!遠古150人小社會的「幸福草原理論」

聰明人較有解決問題能力,不太需要依賴他人幫忙就能輕易適應,因此他們的幸福感來自自身對理想、抱負的追求,與人口密度多寡無關。(圖/達志示意圖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你曾因「比較喜歡獨來獨往,而非和朋友揪團玩樂」感到自我懷疑嗎?別擔心,《英國心理學刊》(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最新的研究發現,聰明人的社交活動越頻繁,對生活的滿意度就越低。所以說,喜歡獨處的你並不是「怪人」,只是智商太高。 根據《每日郵報》報導,倫敦經濟學院金澤(Satoshi Kanazawa)和新加坡管理大學的諾曼(Norman Li) 質疑,現代人社交生活越豐富越幸福」的想法是種「快樂迷思」。「草原理論」(the savanna theory)纔是現代人幸福的根源,那些令古人感到滿足的因素,現在也依然適用。

「草原理論」主張發源遠古時代的核心社交能力影響着現代人。過去,人類祖先以「狩獵採集」的方式生活,在遼闊的非洲草原上各自組成150人上下的小型社會分工合作、求偶社交之餘,也能舒服地保有「個人空間」,以免龐大團體內複雜的人際相處帶來不便。

雖然影響生活滿意度的因素很多,金澤和諾曼將變因鎖定在「人口密度」、「社交互動頻率」上,認爲這2點是現代與古代生活方式間最基本差異。他們以18到28歲成年人爲研究對象,經長期調查後發現,人口稠密地區的人生活滿意度果然比較低,畢竟對天天擠捷運公車上班族來說,這真的沒什麼值得開心的。

研究結果也顯示,一般人認爲的「社交生活越豐富越幸福」其實沒錯,與朋友交往越頻繁的人生活滿意度的確比較高。但他們同時發現,研究對象的智力高低與結果有密切相關,一般人的「越social越開心」完全不適用於「聰明人」。

研究者認爲,人類的進化可能趕不上現今快節奏的生活,使得頭腦身體得非常努力才能與社會發展同步,然而聰明人較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太需要依賴他人幫忙就能輕易適應,因此他們的幸福感來自自身對理想、抱負的追求,與人口密度多寡無關。事實上,聰明人如果太頻繁地參與社交活動,反而會大大降低他們對生活的滿意度。

★圖片爲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全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