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田文人的離職看“藝術遊戲”前行的歷程

最近有條“不起眼”的新聞在一部分人看來特別地“惹眼”。12月13日,SCE 發表了官方聲明,證實了此前業界傳聞的Team ICO 的“領袖”——知名遊戲製作上田文人先生已經正式離開了SCE,但由於被稱爲“ICO 三部曲”的最後一作《The Last Guardian》(中譯爲:最後的守護者)目前尚處於開發階段,因此上田先生正以獨立製作人的身份參與到該作的開發中。

2001年上田文人以著名的PS2遊戲《ICO》一舉成名,遊戲獨特的藝術氣質加上別具一格的玩法獲得了業界一致的稱讚,並拿到了多個業界大獎。被《ICO》前衛和讓人印象深刻的設計理念而感染並進而對其遊戲創作產生影響的例子也很廣泛。令人驚訝的是,這僅僅只是上田先生的第一款正式擔當製作的遊戲,Team ICO 團隊在彼時亦只有數十人,或許最終《ICO》的銷量並不及一些我們所謂的大作,或者說相差甚遠,但其對業界產生的深遠影響卻一點也不遜於這些遊戲作品

對於早在2001年的遊戲產業來說,不論是其產業規模也好,還是彼時PS2的普及程度也好,都客觀地制約了更多人接觸到這款優秀的作品。因此也相信絕大多數朋友“正式”地認識Team ICO和上田先生應該是在2005年發售的《Shadow of the colossus》(中譯:旺達與巨像汪達與巨像)。史無前例地取消了雜兵戰,僅保留與16個BOSS之間的對戰,加上完全取消了一般動作遊戲所慣有的技能和升級等諸多系統,同前作《ICO》一樣,旺達與巨像是將上田文人所追求的遊戲理念又一次最大化典範,《Shadow of the colossus》帶來的廣泛影響絲毫不遜於《ICO》,Team ICO 的名號自此響徹世界。

相對於研發近6年且尚未能推出的“最後的守護者”,似乎乍看起來《ICO》與《Shadow of the colossus》之間並無明顯的聯繫,但由於其強烈且獨特的氣質,換言之也就是因爲被完全冠以上田文人的製作特色,因而產生了許多“若有若無”的聯繫。例如在《Shadow of the colossus》的結局主角變成了頭上有角嬰兒,很多人就大膽猜測《Shadow of the colossus》的設定可能爲《ICO》的前傳(《ICO》 的主角是一名頭上有角的小男孩),從遊戲設計的角度上來看,《ICO》和《Shadow of the colossus》亦很類似,擁有不少鮮明的共同點,即儘可能地簡化遊戲本身的“遊戲功能”,在遊戲的背景以及劇情設計上同樣採用極簡的設計思路(如《Shadow of the colossus》,除開16個巨像BOSS,登場的角色僅有4名+一匹馬,整個遊戲的臺詞亦屈指可數,但色調凝重的畫面加上氣勢磅礴的戰鬥音樂以及整個遊戲濃厚的悲壯氛圍,即便是如此簡單的劇情卻在通關後仍感動了絕大多數玩家)來創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被相當多玩家奉爲“神作”的《旺達與巨像》亦在當時的遊戲界引發了不少“爭議”。個人記得比較清晰,當時討論最多的便是《旺達與巨像》究竟算不算一款“優秀的動作遊戲”,誠然當我們以現在的眼光去審視回顧,不難發現在頂尖動作遊戲的殿堂裡《旺達與巨像》的名諱的確鮮有被提及,玩家們津津樂道的仍是“忍龍”、“鬼泣”、“戰神”等主流大作。簡而言之,儘管獲得了無數專業人士的讚頌,也拿到了衆多的遊戲獎項,但上田先生的作品似乎並沒能取得主流玩家羣體的認可,這點在兩作的銷量上也有反映。

被稱爲“第九藝術”的遊戲,一直以來始終在用自己的方式證明其“藝術性”和“藝術價值”,不過在面對“消費主義”當道的當今社會,如何平衡好大衆審美品味與“藝術性”之間的比重似乎正逐漸成爲一個“僞命題”,在AAA級大作橫行的世代裡,單靠藝術性幾乎沒有任何勝算,遊戲的形式和種類亦都在被“模式化”和“種類化”,“槍、車、球”這種高度概括的出現儼然從側面反問了現下游戲市場是否有些缺乏多樣性。

可惜Team ICO的“特立獨行”加上並不算暢銷的兩作的現狀,以及緩慢的新作開發這個嚴重的問題成了Team ICO“散夥”的導火索,《The Last Guardian》開發至今歷時6年卻仍沒完成,即使是容忍度再大的公司也不可能允許如《永遠的毀滅公爵》這樣的情況出現在自己的公司,除卻上田先生對遊戲細節的苛刻以外,整個團隊小作坊式的工作模式和堅持不外包的原則消耗了SCEJ的大量開發資金,最終包容的護罩破裂,除了從“溫室”中走出來,Team ICO 似乎別無選擇。對此有評論認爲:《最後的守護者》某種程度上象徵着Team ICO對“藝術遊戲”的守護,而這名“守護者”會否成爲“最後的守護者”,我們孰難預料

索尼全球工作室總裁吉田修平曾這樣評價道:“只有《ICO》這樣的遊戲會讓你真正關心其中的人物,你會深刻感受他們的痛苦與悲傷。”多年以後,當Team ICO 正逐步淡出公衆視野之際,HD化的《ICO》與《旺達與巨像》又回來了!而巧合的是,由於自己堅持玩正版的PS3遊戲,居然有許多朋友會向自己推薦,說:你應該買這個合輯來玩和收藏。當那個熟悉的音樂一級熟悉的人物再一次出現在自己的眼前時,當年的感動從沉睡的記憶中又清晰地浮現了出來。

從PS2到PS3,GBA到PSP,衆多玩過的遊戲中至今仍讓個人不能忘懷的作品裡,上田文人的作品的確和自己玩過的其他遊戲都太不一樣了,而這種強烈地,不可磨滅的印象或許正是上田先生製作遊戲的初衷之一。上田先生離開SCEJ後是否會成爲獨立製作人,還是前往其他公司謀求職位,他能否延續他的自身特色,Team ICO 今後的命運幾何則成了上田先生的追隨者們最關心的話題。

最後分享一下日版“《ICO》+《Shadow of the colossus》 Limited Box”,儘管HD化,但其畫面與當今的主流大作仍有較大的差距,只是倘若一定要在“畫面”和“體驗”上作出選擇,我想我會始終站在後者一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