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粵港澳大灣區深度融合,爲新質生產力提供動力源

2024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實施五週年,也是“粵港澳大灣區”連續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的第八年。今年兩會期間,“粵港澳大灣區”成爲兩會代表委員關注的熱點話題,衆多代表委員積極獻言獻策,希望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深度融合,支持香港、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促粵港澳大灣區深度融合

隨着“硬聯通”“軟銜接”“深融合”的加快形成,今年春節期間,內地居民前往港澳共計約252萬人次,港澳居民來內地約249萬人次,實現了“北上南下”的雙向奔赴。這些數據是港澳與內地居民“北上南下”的“雙向奔赴”,是粵港澳大灣區“車暢、人興、財旺”強勁活力的生動寫照。

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立法會議員陳勇表示,目前,居粵的香港人已超過50萬。隨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日趨成熟,一小時生活圈配套日益完善,預計將有更多港人到內地及澳門工作和生活。推動香港專業資格受到內地認可,有助於帶動香港專業人才融入內地,積極建設大灣區,還可通過香港專業人士爲內地企業帶來符合國際行業標準的服務、技術等,幫助企業走向國際化,實現雙贏。

陳勇還表示,應促進兩地醫療服務良性互動、優勢互補,進一步提升大灣區醫療服務的整體水平,並讓香港市民有機會享用內地多樣化及實惠的醫療選擇。

互聯網應用備案新政落地,港區服務類APP上線承壓,香港作爲全球金融中心之一,對長期居住內地的香港人、香港新移民以及訪港遊客來說,新政實施導致香港服務類APP的被迫下架將給其帶來額外的生活成本及不便,亦給大灣區深度融合一體化進程帶來挑戰。

也有代表委員則從促進大灣區深度融合,生活更加便利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在“一國兩制”和大灣區一體化發展的廣闊背景下,建議工信部、網信辦對港區服務類依靠銜接+互利共贏的模式,進一步推動大灣區的一體化發展,實現內地與香港之間的深度融合,充分發揮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共同開創美好的未來。

全國人大代表、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會長吳小麗提出了關於“澳車北上”政策優化的建議。吳小麗表示,隨着“澳車北上”的開展,越來越多居民期望橫琴單牌車亦能入粵行駛,擴大澳門居民出行範圍,建議政府加快研究。

爲新質生產力提供動力源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新質生產力”是備受關注的熱詞之一。

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徵,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

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人才,全國人大代表、滬港社團總會主席姚祖輝表示,香港擁有多所世界一流高校和研究機構,應加速實現粵港澳三地教學融合、校企合作,推動產學研聚合,爲發揮大灣區動力源作用培養創新型人才,加速科技產業創新。

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科技大學校長朱葉玉如表示,期待未來香港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爲人才強國、科技強國、教育強國作出貢獻。香港有很好的科研基礎,有實力承擔國家重大科研項目。香港科學家對於參與國家大科技計劃、推動國家科技創新,也有很高的熱情和積極性。

朱葉玉建議,在香港成立聚焦生命健康和人工智能領域的國家實驗室。若香港國家實驗室成立,相信可以提高香港科研人員參與國家創科發展的積極性,有助於香港科研人員更積極承擔國家重大研發任務,支持和促進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推動內地和香港兩地的科研合作交流。

“應支持粵港澳高校合作辦學,聯合共建優勢學科、實驗室和研究中心,共享學科資源和研究設施。”全國政協委員、深圳市政協副主席、民盟深圳市委會主委吳以環表示,粵港澳高校發展各具特色,應支持三地共同成立“粵港澳大灣區政產學研用資聯盟”,以基礎研究、技術攻關、落地應用、產業升級驅動新質生產力。